首页>新闻频道>豹眼 > 内容详情

探求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之路

2021-12-18 09:52: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古人夜观星空,从斗转星移间推算出时间变化的奥秘与规律,二十四节气也因此而生。后经过不断丰富、扩充,其不仅为农业耕种提供有力帮助,更发展出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系,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至今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日前,在一场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讲座中,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勃,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英杰,就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保护传承展开探讨,探求有效推动其发展的可循路径。  

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遗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可以背上几句的《节气歌》,所指的便是中国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每月建含两个节气。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根据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而成。传统农耕需要根据太阳运行规律行农事,故在传统农历外,制定出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极具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依托节气变化诞生的各项民俗活动,如立春日前后的祈年纳福、迎新春等;饮食方面,更有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的说法。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在张勃看来,“节气”这种表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气’是宇宙的核心,气分阴阳,阴阳的消长构成了万物变化的动力,时间的推迁和变化也是阴阳变化的结果。从语义上来谈,节气便是根据阴阳消长变化对‘气’进行的划分,也是对不同节点之间的时间段落进行的概括。”  

与中国传统农历不同,二十四节气是建立在回归年基础上设置的,所以在时间分割方面,更类似西洋历法,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也表示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  

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又与阳历不同,它是太阳历与物候历的结合,将时间的流转变化与特定的季节、物候、气候相关联。“这一点从节气的名称上也可看出,有‘四立’‘四至’8个表现季节变化的,有惊蛰、小满等4个表现物候变化的,有大暑、小暑等5个反映温度变化的,有雨水、谷雨等7个反映降水变化的。”张勃介绍。  

二十四节气体现着时候、物候、气候的变化,至今在社会各层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张勃认为,二十四节气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它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让我们循势而动,以合时宜;其次,它在今天仍具有时间标记和时节转换的提示意义,相比于单纯数字标记,节气更富有情感内涵和想象空间,同时蕴含着诗情画意;然后,它仍可以发挥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地运用节气在国内各地十分普及;最后,节气还可以指导日常生活,‘一场秋雨一场寒’等谚语可以提醒大家添衣,‘冬至饺子,夏至面’等谚语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的安排,并丰富生活内容。”  

“二十四节气能够成功入选世界非遗代表名录,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看到了其可共享的价值: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基本命题,从节气中可以看出,中国给出的答案便是顺天应时而为,这个知识体系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张勃表示。  

焕活古老文化为今所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和思维方式,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在宋英杰看来,二十四节气要既能身居庙堂之上,也可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传播角度来讲,焕活二十四节气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实现降维表达,二十四节气从最初的天文时间刻度,发展为描述气候或物后现象的名称序列,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降维发展,但也促使其囊括了更多的农耕、民俗等文化,实现了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因此,将节气文化进一步降维,深入群众生活,并被广泛熟知,才能真正被群众喜爱和应用,焕发更旺盛的活力。  

“现代社会依靠农耕方式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节点的功能在下降。对于年轻人来说,了解并应用它需要找到新路径。我们要把它变得‘可吃、可看、可玩、可用’。”宋英杰表示,因此,第二点是要做到“破圈”传播,让更广泛的群体熟知。其中,节气相关歌谣、谚语的传播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节气歌》是许多孩子的节气启蒙之歌,也帮助其形成对节气最直观的感受和印象。”  

第三点则是通过保留习俗的方式,实现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带动更广泛的群众共同参与。即便从古代情况来看,这亦是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经过漫长冬季慵懒的休整,官府发布文书虽也可实现劝课农桑效果,但却非最佳手段。但是,通过立春鞭春等热闹的方式,让人通过行为切身感受到春的气息,发现春耕的重要性,实为更有效、更具穿透力的传播方式。  

“二十四节气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播路径和方式,特别值得当代的我们借鉴和深思。其传承、保护,不能局限于研究者,而要实现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宋英杰表示,保护传统的最好方式不是将其精心地放置于博物馆内,而是让其自然地存续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  

此外,宋英杰认为,在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保护中,跨学科学者的交流沟通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作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应更具有跨国界的视野和思维,借鉴同样受到中国节气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创意、美食等表达方式,为我所用,共同促进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发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