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热搜 > 内容详情

山东人的10个为什么

2021-12-19 10:54: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最近咱们山东又上热搜了,12月12日,话题“山东人说倒装句是祖传的吧”再次引发全国人民对山东人的讨论。在山东,每个人都逃不出被倒装句支配的命运。除此之外,“可以永远相信山东人的身高”“山东好汉替友尽孝二十载”“如果馒头会说话一定是山东口音的”等众多“山东梗”稳占榜单。  

山东人为什么爱说倒装句、为什么长得那么高、为什么爱吃馒头……是因何而起成为大家调侃的热门话题呢?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山东人的十个为什么。  

 

1. 山东人为什么爱说倒装句?  

倒装句是什么?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为什么说山东人喜欢用倒装句呢?  

在《齐鲁文化大会》节目中,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表示,在古代文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诗歌诗词当中,倒装句都是一个常见现象。而现在的方言当中,山东人特别爱说倒装句,这是一种文脉传了下来,或许是古风尚存吧。  

比如孔子的名言“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杨教授解释称,“甚矣吾衰也”就是倒装,孔子把程度副词放到前面,感叹我衰老太厉害了。后面“久矣”又是个倒装,“我觉得孔子主要是表达一种强调,这确实能够营造不同的感觉。若是用正常的语序,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让我们来看看《论语》中的倒装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正常语序应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正常语序应是吾欺谁?欺天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正常语序应是“回也,贤哉”)  

 

2. 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  

历史上南方经济发达,为何山东人不选择去富裕的南方,而要去“闯关东”呢?莱西市史志办公室的周日杰在莱西市情网2017年刊登的《探析山东人“闯关东”成因与“恋山东”情结》一文中,给出了答案。  

清朝时期,一向守土安命的山东人为“稻粮谋”而掀起了空前的“闯关东”大潮,并贯穿着清朝的始终。清朝时山东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压力过重,造成农业危机;视为“龙脉”之地的关东地区,土地宽广、人口稀少,吸引一代代的山东人违禁“闯关”,形成了清朝时期的移民大潮。  

关东与山东省中东部隔海相望,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浮海,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间的海上交流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一条陆行,从山东陆路到关东,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清朝末期以前,基本上就是这两条“闯关东”之路。  

山东人“闯关东”,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背景与“闯关东”路线,因此“闯关东”是一种历史人文现象,有自发的客观社会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也有不容小觑的人文情结——别离齐鲁,闯荡东北,开疆拓土,谋求新生,安居乐业,情系故乡,发家致富,荣耀山东。  

 

3. 山东人为什么被称为“山东好汉”?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一提起咱山东人,人们大抵会浮现出“山东好汉”的形象。那么大家心中的好汉印象,究竟从何而来呢?  

《国家人文历史》中提到,《说唐演义全传》是比《隋唐演义》稍晚出现的隋唐小说,在同类小说中,此书最受民间欢迎。它在“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反隋起义中着力塑造了一群瓦岗寨起义英雄的形象。瓦岗在河南省的滑县,但这些英雄们造反发端是在山东济南,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物及著名的英雄,许多都是山东人,其中好汉秦琼(字叔宝)是他们之中的代表。秦琼行侠仗义,扶贫救弱,所以在群众心目中,“山东好汉”以他为第一。  

《说唐演义全传》之外,位列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对于民间的影响更大。  

《水浒传》故事发生在山东梁山泊(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为东平湖),故地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其中许多著名英雄是山东人。从籍贯上看,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山东籍多达38人(天罡12人,地煞26人),多分布于今鲁西的梁山、郓城、聊城等地。  

现代教育家张天麟(山东济南人)就说,有两个人物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与言行,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孔子的道德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梁山泊的好汉”是他们外在的言行。  

 

4. 山东人为什么这么高?  

一说到山东人的体貌特征,身材高大肯定是其中之一。山东人个子高的基因是从何而来?是古已有之还是近代形成?  

2014年在接受山东卫视采访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介绍道,“早在对大汶口文化的数据统计中就已经发现山东人个子高。”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中,山东、河南一带的先民身材是最高的,平均在1.72米以上,而浙江、陕西等地的先民平均身高不足1.68米。  

高大的身材跟地区环境、饮食、民族个性以及人群的迁徙融合等都有关系。生活在温带的人比生活在热带的人普遍要高一些,越往北个子越高。  

东夷人非常擅长弓箭。擅长射猎,勇猛善战,运动天赋突出,这或许也使得山东的先民身材高大。  

除此外,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让山东先民的基因和文化进一步优化。  

北人南侵,中原人南移,加上汉代以来中原多次与匈奴、鲜卑等族通婚,促进了外族血统的扎根,也增加了山东人的身高。  

 

5. 山东人为啥爱吃馒头?  

有人说如果馒头会说话一定是山东口音的,山东馒头的魅力为何这样大?  

据媒体报道,应该是馒头先入为主,先占领了“山东人的胃”。山东人爱吃的大馒头,比较有嚼头。山东小麦种植历史相当悠久,据查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种小麦了,而且小麦品质上乘。  

不但是我国,就是在世界上,山东也是最适宜种植小麦的地方之一。山东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小麦生长期特别漫长,说是类似“十月怀胎”,一点也不为过。  

这就使得山东的小麦吸收养分极其充足,小麦质量极佳。况且山东制作馒头独具匠心,发酵是不用酵母的,用的是天然的玉米糊;揉馒头舍得花工夫、用力气,软硬兼施,特别筋道;蒸馒头注重火候,上锅之后火候要猛,到出现馒头香,改为小火,到出现麦香,停火。一番功夫下来,喷香的大馒头哪能不让山东人钟爱。  

 

6. 山东人为什么爱叫“老师儿”?  

“老师”一开始是人们对有经验、有文化人的尊称,这个很可能是来源于“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的《师说》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受儒家影响的山东人更深明此理。  

在《济南方言词典》中记载,山东省民俗学会首任会长李万鹏生前解释称,“老师儿”是山东济南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从解放初期开始,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称呼如“小姐”等,有些不符合社会环境了,此时“老师儿”作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在众多称呼中脱颖而出,从特殊行业里对比自己有经验人的尊称,逐渐演变成一个通用的称呼语,很快在市民阶层中流传开来。  

闪电新闻在2020年的报道中提到,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邹卫平表示,山东是儒学文化的发源地,儒学文化讲究尊师重教,逢人称呼“老师儿”是儒学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这种称呼方式非常礼貌,在老师后面加个“儿”字显得称呼更富亲和力,加深了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区别。这里的“老师”实质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山东俗语文化的冰山一角。  

 

7. 山东人为什么爱吃煎饼?  

实际上,煎饼主要流行在鲁南、鲁中、鲁西南地区。煎饼是著名的山东特产之一,在2018年的媒体报道中解释到,山东古代为东夷,每年于农历的六月十九日东夷人给太阳过生日,把谷物碾碎,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在日照天台山遗址出土的东夷太阳饼(陶饼),是东夷人献给太阳神的最好礼物。  

相传煎饼是蒙骜发明的。蒙骜(ao),别名蒙傲,是战国时齐国人,后投奔秦国,官拜上卿,是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战无不胜的秘密。是他发明了鏊子,从而让煎饼成为了将士们的主食。  

行军打仗食物是个大问题,东夷太阳饼虽然好吃,但是在制作时费时费力,蒙骜发明了鏊子后,在制作东夷太阳饼时,将它变大变薄,就成了煎饼。煎饼又充饥又易保存,深受广大将士们的喜爱,将士们每天吃的饱饱的,所以打起仗来战无不胜,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大功。  

后人为了纪念蒙骜,把制作煎饼的工具称为鏊子。  

 

8. 山东人为什么去部队当兵的多?  

齐鲁网在2017年5月份的报道中称山东是兵员大省,每年向部队输送兵员约占全国的8%。为什么部队喜欢山东兵?除了山东是革命老区,人口基数大,有双拥的优良传统,“山东大汉”身体好,体格棒,也是重要原因。  

对此,山东省首届十大名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教授牛军介绍说,当兵需要身体素质好,不怕苦不怕累,听从指挥。他表示,山东地处渤海湾,一直以来都是粮仓,粮产丰富,很多五谷杂粮都富含蛋白质,这就造就了山东人身体素质比较好,同时,山东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为人诚实忠厚,有优良的传统。  

 

9. 山东人为什么爱吃大葱?  

新周刊、大众日报、章丘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都曾报道过,其实,大葱的原产地并不在山东。  

战国时期齐国名著《管子》中的记载:“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葱与戎椒,布之天下”。意思是,齐桓公五年,大致相当于公元前681年,齐国征讨山戎时得到了大葱,并在国内推广。  

于是大葱和山东自此结下了一段超过3000多年、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谊。  

在没有大棚蔬菜的古代,山东地处温带,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短,时鲜蔬菜品种与数量都远不如南方丰盛,尤其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种类少之又少,生命力顽强的大葱自然脱颖而出。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又有肥沃的土地加持,大葱来了齐鲁,就像鱼遇着了水,迅速扎根,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即使到了今天,山东省的葱产量依然在全国名列前茅。  

口感脆甜、略带辛辣的大葱,聪明的山东人很快发现了它的妙用不止于好吃,北方气候干燥,容易生病,而生吃大葱,能杀菌治病。《本草纲目》对大葱是这样记载的,“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意思是,大葱有“通中发汗”的功效。  

能治病、易种植,大葱很快就成了齐鲁地区每户人家的宝贝。  

 

10. 山东人为什么也爱吃醋?  

华商网2020年报道称,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食醋相关企业6498家,山西省以812家位列第一,甘肃省排名第二,共750家相关企业。山东省排名第三,共528家企业。  

山西有山西陈醋,江苏有镇江香醋,山东也有自己的“醋”。洛口醋、王村醋、通德醋、王家园子醋、鼎盛酱醋、沂蒙香醋……每一种醋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最近微博出现了“原来山东人这么爱吃醋”这样一个热门话题,很多网友纷纷表达出自己对醋的“情有独钟”。  

@改名了12323:我山东东营人,我超级能吃醋,喝面条吃醋,吃菜吃醋,感觉无醋不欢。  

@浅浅的啾星山东泰安:我婆婆一年能吃四五桶醋,二三斤的那种。  

@我的爱对你说我的宝贝:我吃啥都蘸醋,吃的还多,没有醋吃啥都不香,饭量还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董雪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之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