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纳凉是城市居民夏季的刚性需求,也有必要纳入制度性的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如政府所属的防空设施、图书馆、新华书店、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提供纳凉服务。鼓励地铁、银行、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场所,有条件地提供纳凉服务,如给予一定的能源管理补贴,场所在高温天气辟出一定的纳凉区,提供纳凉便利,承担起社会责任。
高温酷暑季节即将来临。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性中暑事件,降低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危害,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劳动健康权益,全国总工会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对职工防暑降温工作进行部署。
城市因“水泥森林”的特殊性,具有强烈的“热岛效应”,同时,室内空调降温将大量热量的外排,同样使得城市室外形同火炉。同时,一些城市进入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成为常态,不但室外劳动者酷暑难耐,所有的奔波者同样有诸多苦楚。城市如何在酷热中释放出足够的凉意,也是现实急迫的民生。
高温权益是由来已久的季节话题,高温当头,首先不容高温劳动权益与福利旁落。2012年7月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补贴、工作时长、工伤认定、降温措施等核心内容,从法律上进行了明确界定与规范。同时,每到夏季从国家到地方都会下发防暑降温方面的通知。
从近些年这一制度的执行情况看,应该说每年都有所进步,但并不能放松。所以,进入夏季加强防暑降温政策落实的执法检查应是常态,让高温补贴及时足额发放,惠及到每个劳动者,尤其是监督企业合理调整劳动作业时间,避开高温作业时间,强化高温劳动保护,最大程度减少高温损害,避免中暑发生,给劳动者撑起一把荫凉的大伞。
高温避暑也是不能缺少的公共民生。城市“蹭凉”是每个夏季媒体少不了的看点,还频频引发文明的争议话题。一个“蹭”字形象展示出,暑期居民避凉保障成色的欠缺。城市纳凉是城市居民夏季的刚性需求,也有必要纳入制度性的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如政府所属的防空设施、图书馆、新华书店、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提供纳凉服务。鼓励地铁、银行、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场所,有条件地提供纳凉服务,如给予一定的能源管理补贴,场所在高温天气辟出一定的纳凉区,提供纳凉便利,承担起社会责任。
同时,高温下的城市,还需要群体之间相互体恤,用善意释放出人际的清凉,一方面对室外劳动者给予应有的尊重,支持他们合理调整作业与服务时间,对因此带来的不便予以包容,如快递、外卖等服务,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尽量少要求送件上门等;另一方面如环卫工人、卡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的工间避温休息,有条件提供便利的,尽可能予以方便。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