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民众要不断提升防范意识及法规水平,多了解一些征信常识与反诈骗知识,平时注意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及良好信用,量入为出,不过度负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发现逾期,应第一时间补齐还款,重建良好信用记录,出现问题直接找官方、权威渠道解决,而不要轻信什么“征信修复”的网络广告,避免落入陷阱,损失惨重。
花钱就能“修复”不良征信?千万别信!今年6月14日是全国第15个“征信记录关爱日”,在这个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征信知识普及的日子,记者采访业内人士,起底“征信修复”内幕,并支招金融消费者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征信。(6月16日羊城晚报)
近些年来随着信用机制的逐步完备,各部门不断强化对失信行为、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措施。无论是疏忽大意,还是主观恶意,一旦出现不良征信记录,对于申办银行卡、贷款,求学、工作、出行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征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个人信用状况已经成为居民的“经济身份证”。
于是,打着“征信洗白”“征信修复”旗号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开始涌现。其中绝大多数的套路都是通过互联网论坛或者微信等渠道发布“征信修复、洗白、铲单”等广告,在收取高额费用后,多数骗子直接失联;也有部分黑产中介教唆金融消费者采取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在修改失败后拒绝退款或直接失联。更有甚者还有以“开班授课”“征信咨询投诉甚至代理”等形式传授“征信修复”相关网络课程……骗局名目繁多,一旦有人信以为真,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信用报告提供给黑产中介,不仅会被骗取钱财,也可能面临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危险,甚至不法分子会利用非法所得的个人信息再次进行借贷行为,隐患重重。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者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人民银行也多次明确提醒,征信系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修复”,由此可以断定,沾上“征信修复”四个字,基本上都是诈骗行为,是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主体对征信政策法规不了解,及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故意混淆“征信异议”的概念,以欺骗手段达到非法牟利目的,简而言之名曰修复,实则“大坑”。
拥有良好的征信报告越来越得到百姓的重视,花钱“修复”不良征信的骗局也层出不穷,上当受骗者屡见报端,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已经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机构要紧密协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积极统筹各方力量,细化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公民信息安全体系,重点整治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的违法犯罪行为,斩断黑色利益链,并完善投诉举报和异议申诉等机制,及时更新治理对象信用信息,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广大民众要不断提升防范意识及法规水平,多了解一些征信常识与反诈骗知识,平时注意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及良好信用,量入为出,不过度负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发现逾期,应第一时间补齐还款,重建良好信用记录,出现问题直接找官方、权威渠道解决,而不要轻信什么“征信修复”的网络广告,避免落入陷阱,损失惨重。
◎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