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什么年代了还有"娃娃亲"?清理过时陋俗不容死角

2022-06-29 11:15:3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召开的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第一次视频调度会对外公布阶段性数据:截至6月23日,全县上下共签订了2万余份治理高价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承诺书;已自愿解除“娃娃亲”399对,推行低价彩礼12对、丧事简办16起。其中,解除“娃娃亲”399对这项数据甫一公布,便登上热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时代发展到今天,婚恋自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包办婚姻早该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个别地方,由于发展受限等原因,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娃娃亲”等陋俗依然存在。公众对此或许了解不多,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凉山州布拖县此次公布解除399对“娃娃亲”的消息,让很多人这类落后风俗的存在。而这也进一步提醒社会:持续深化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所谓“娃娃亲”,指的是男女双方在年幼时由家长订下的亲事。然而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不可能理解爱情和婚姻的真谛,更不具备对婚姻大事作出自主决策的能力。这时,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包办孩子的婚姻,无法反映孩子的主观意愿,也不尊重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被父母强行定下“娃娃亲”的未成年人,还可能陷入早婚早育的旋涡,这既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剥夺其受教育与向外发展的机会,其危害不可不察。

作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过时陋俗,“娃娃亲”与现代文明完全不能兼容,也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婚姻应当遵循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行为的原则,未到法定婚龄的婚姻无效。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迫使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从法律上看,即便父母双方自愿定下“娃娃亲”,也不具备实际的约束力。

除此之外,“娃娃亲”也可能给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双方父母定下的娃娃亲,往往不仅是口头约定,还要由男方家庭付给女方家庭一笔订金彩礼。在布拖县乐安镇的“娃娃亲”婚姻解除协议签订仪式上,就有26对“娃娃亲”监护人现场签订退婚协议,统一返还礼金66.6万,其中给付的订金彩礼最高为6万元。如果一方的孩子将来无法履行婚约,双方很可能因订金彩礼的退赔问题产生纠纷。即便婚约得到履行,男女双方缺乏感情基础,也容易造成婚姻破裂,酿成不可预测的悲剧。

当地政府通过协调沟通,帮助签订“娃娃亲”的监护人认识到错误,签订退婚协议并返还订金彩礼,既有利于废除陋俗,呵护未成年人,也能有效减少未来可能发生在村民间的纠纷矛盾,帮助乡人树立现代化的婚恋观念。不再为过时陋俗所限制,当地年轻人也能因此获得追求爱情的自由。

各地推行移风易俗工作,常常要面对各种落后观念和风俗的惯性阻力。民众观念的革新很难一蹴而就,移风易俗也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争取到民众的理解,才能让民众自觉成为新风俗的拥趸。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政府还需巧妙介入,积极引导,通过确立奖惩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协调沟通等方式,帮助村民认识到包办婚姻等陋俗的危害性。

对于“娃娃亲”一类的风俗,当地除了拿出有效过硬的治理措施,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订立“娃娃亲”的监护人深刻认识到落后风俗对人性的压制和戕害。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也不妨让更多孩子认识到包办婚姻的弊端,使其在遭遇包办婚姻时学会寻求外界帮助,避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来源 中青评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