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药害人不浅,打击迷药黑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相关监管部门须提升对打击迷药黑产的重视程度,以专项治理为突破口,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并助推平台企业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全社会共治迷药黑产的责任合力,筑牢防范遏制迷药黑产的“防火墙”,铲除迷药生存的土壤。
“真的有用吗?对方喝了真能乖乖听话?”“这里面是什么成分?”“不清楚,保证无色无味无副作用”……这是记者近日以“成人香水”“成人保健品”等关键词在多个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搜到一些相关商品后与商家的对话。这些商品的展示图片中,写着“让对方乖乖听话”等宣传语。有的商家还掩耳盗铃地“提醒”道:“请勿用作非法用途”。(7月1日法治日报)
前段时间发生的上外男生向女生杯中投放牛磺酸泡腾片一案再次引发了社会对迷药销售乱象的关注。其实,近年来,媒体已经对迷药销售乱象进行了多次调查报道,也揭开了迷药黑产的冰山一角——在网上,迷药销售火爆,甚至形成了以“卖、教、晒、看、学”为主题的黑色产业链。
所谓的迷药主要有三唑仑、氯硝西泮、氟硝西泮等类型,这些药品多为精神类药品,在特殊管理的范围内,不允许随意销售。比如三唑仑就具有抗惊厥、抗癫痫、抗焦虑、镇静催眠、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和暂时性记忆缺失(或称遗忘)作用,是第一类精神药品,属于刑法规定的毒品范畴,未经许可,不得生产销售,即便是正规药企或医疗机构,销售三唑仑也有严格的层级渠道限制。氯硝西泮、氟硝西泮则属于二类精神管制药品,是严格管控的处方药。一些卖家通过网络或实体店大肆销售三唑仑等迷药,严重践踏《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划定的底线,扰乱了药品管理秩序。另外,有的卖家还存在销售粗制滥造的三无产品、虚假宣传、诱导侵犯女性等行为。严格地说,不少迷药卖家的行为已经涉嫌犯罪。
“迷药”畅销,监管不能迷失,更不能无视。记者能够发现的问题,能够揭开的黑色利益网,拥有更多监管资源、力量和手段的监管部门更应该发现,更应该揭开。公安、市场监管(药品监管)、网信、快递监管等部门,必须行动起来,负起责任,针对迷药的黑色产业链全面出击,堵住迷药的非法来源,掐断迷药的营销渠道,铲掉迷药的销售点,将迷药逐出市场,还消费者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快递行业也该从一些非法卖家的“经验之谈”中发现漏洞,进一步健全对快递物品的探检机制,增强探检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全力识别、截留那些裹着伪装的迷药、毒品等非法快递物品,阻断非法快递物品的运输路径。
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则应担负起“守土有责”的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检索+人工筛查甄别的方式,对售卖各类迷药的非法群组进行清理,对非法营销广告、关键词以及交易信息进行屏蔽,对非法商家的账号进行服务功能限制甚至关闭取缔,并及时把相关线索报告监管部门。
迷药害人不浅,打击迷药黑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相关监管部门须提升对打击迷药黑产的重视程度,以专项治理为突破口,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并助推平台企业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全社会共治迷药黑产的责任合力,筑牢防范遏制迷药黑产的“防火墙”,铲除迷药生存的土壤。
◎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