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科技馆“翻车”事件,不能止步于“有错就改”

2022-07-25 16:20:0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最近,一个小男孩给天文馆纠错气到暴走的视频登上热搜。西藏拉萨一家长带孩子去参观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孩子发现馆内一演示视频上的科普知识存在错误:馆内播放的视频里明明是“长征三号”,但是却标成了“长征五号”,并且分离顺序也是错的⋯⋯此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军工 进行了回应:小朋友很专业,展馆确实弄错了。天文馆方面也作出回应,表示已经收到反馈,并认真吸收了建议,同时也感谢男孩的指正,会立刻修改。

多数网友都对小男孩的举动表示赞赏,“这个小朋友未来有前途”。也有人表示,作为科技馆应该更严谨,“展馆是教知识的,应该和教科书一样严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随便布置的”“明明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却反被孩子教育了”。舆论热点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过去,但对于承担着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科普重任的科技场馆来说,却是一个深刻教训。

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类虚假错误知识、伪科学层出不穷。相对而言,科技类场馆在普通公众心目中更有权威性、可信度,也是儿童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扩展科学视野的重要场所。科技场馆的展示内容一旦出现错误,不仅有损其权威性,还可能对公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形成长久的误导,严重的甚至可能形成一辈子的错误认知。

对于类似错漏行为,科技场馆有错就改,查漏补缺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除了“有错必改”,科技场馆更需要的是制作内容时的严谨态度和流程。不少科技场馆的内容制作是外包的,这些外包制作单位大多专业素质较高,态度严谨,制作内容的来源、出处都有权威机构、权威文本、行业专家等背书,能有效保障权威性、科学性。

但也不得不承认,少数被委托的制作单位由于加急赶活、人员专业性差或经费短缺、态度消极等而选择走“捷径”,直接在网上扒信息,或蜻蜒点水式地收集素材,制作时重形式不重内容,有的还大肆裁减一些必要的审核流程、伪造各种审核材料,以图省心省力尽快“完成任务”。这样做出来的展览展示内容,其质量可想而知。

因此,科技场馆安排展示内容,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外包,都要对制作人员或委托单位提出高要求,制定和执行严谨、科学的流程。每一张图片的使用、每一个视频的播放、每一句说明、每一句阐释,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性审查,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经得起反复推敲。

当然,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在这方面,科技场馆有必要随时跟进。就如对于中国人的营养建议,2016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只是说成人每日摄入的食盐不超过6克,2022年版的新指南则已将这一标准降为5克了。还有如中国创造的深潜纪录,前几年蛟龙号还只有7000多米,到奋斗者号时则已超过了1万米。

此次科技馆“翻车”其实还有更积极的一层意义,那就是事件中的小男孩所代表的青少年群体对于科学知识“认真”“较劲”的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在成人世界里,很多人在经历了很多事以后,可能就不那么有原则了,凡事随意圆滑,眼睛里不仅能容得下沙子,甚至还装得下石头。这对于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科技场馆其实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认真的优点,主动“聘请”他们或其他专业人士担当科学监督员,发动他们主动来“挑刺“、提意见,既可以提升其责任担当意识,也能让科技馆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展示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改进,从而为自身的进步、提升,跨越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 北京科技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