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企业界的“商战”,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是强大的公关攻势、复杂的金融交易,还是合纵连横的股权分合?然而近年来,某些企业频频在商业竞争中做出毫无体面可言的荒唐举动,甚至不惜冒违法违规的风险,让网友重新认识了“现实版商战”。
7月27日,一则题为“哈啰经理划破70辆美团单车被拘”的新闻登上热搜。据报道,今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栗树头派出所接到报案称,有大量共享电单车坐垫遭锐器划破,且都是美团品牌。警方经过侦查,于7月21日查实,作案人系哈啰电单车昆明城市负责人李某茂。最终,李某茂被行政拘留10日,并没收作案工具。
新闻曝光后,迅速激起了网友对一系列过往消息的联想。每有类似事件发生,都让公众眼中的“商战”格局越来越小、层次越来越低。这些低级而又滑稽的举动,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不由得让人对当下的企业竞争环境担忧起来。
其实,所谓的“商战”,也是市场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与逻辑之下,竞争的存在本身是件好事,有利于市场保持新陈代谢与创新活力,防止停滞和垄断。从结果上看,参与竞争的企业固然有胜有败、有生有死,但市场环境与消费者的利益不仅不会受到损害,反而还能从中获益。
然而,要取得这样的结果,万万不能忘了“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背离社会公德”的前提。如果失去了法律法规的制约,突破了社会公德的底线,商业竞争必然会蜕变成经济学意义上的恶性竞争,乃至“流氓抢地盘”式的混战。在这样的混战之下,不仅是参战企业的正常经营会受到影响,普通消费者和社会大环境也会受到连带伤害。一旦违规行为曝光,那些率先动用违法失德竞争手段的企业未必能赚到什么便宜,其他受到波及的各方,也免不了要面临“多输”的局面。
商业竞争中的阴招损招,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邪派功夫”。对此,仅凭舆论的说教,恐怕不足以让参与竞争的企业主体放弃利益的诱惑。唯有在监管层面发力,开发出一套足以让恶性竞争者付出沉重代价的“正派功夫”,才能刹住“邪派功夫”的嚣张气焰。对于各式各样的恶性竞争行为,除了要由执法部门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个人施加惩戒,市场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制定对策,让市场主体有所忌惮。
“现实版商战”接连令人大跌眼镜,涉事企业自身也应知耻,并在事件发生后积极反思。毕竟,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都离不开良好的商誉,社会大众会如何看待一家企业,或许就在决策者的一念之间。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