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防沉迷,该有“新打法”

2022-09-04 11:10:3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浙江绍兴,一则“初一学生玩网络游戏被骂后跳楼,导致终身残疾依然难戒网瘾”的新闻让很多家长心生担忧。青少年沉迷网游,已成顽疾。

事实上,对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不管法律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进步。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外界称为“830新政”或“防沉迷最严新规”。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在此背景下,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强化技术防沉迷的手段,推出青少年模式,要求实名认证,限制网络游戏时长,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赏行为等。

“防沉迷新规”出台一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最新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成效凸显: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月活跃用户数、消费流水等数据,同比都有极大幅度减少。”

但我们也应意识到,青少年模式作为防沉迷的技术防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些未成年人在电商平台可以买到身份信息,绕过限制去玩网游,还可以通过网店解绑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技术,甚至有孩子以跳楼这种极端方式以死相逼就算劫后重生依然痴迷网游。说明“防沉迷”仍有诸多环节需要打通。

首先,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板不容忽视。绍兴的那位家长,看到孩子沉迷网游,轻则说几句“难听的话”,重则动手“教训”;孩子跳楼后,家长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健康其他的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使得孩子变本加厉,花费更多金钱精力投入到游戏上,家长再次没忍住“打得比较狠”——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正所谓“堵不如疏”!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保护未成年人并非就是对未成年人行为进行管制、控制,而是要尊重他们的发展、成长的权利,重新构建未成年人美好的线下童年。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家校合作,可以多传授未成年人善用网络的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抵挡网络的不良诱惑。另外,丰富多样的校内和课余活动、舒适温暖的校园和生活环境也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消解网游沉迷,热爱生活,重归正途。

其次,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也势在必行。有未成年人反映,自己已经15岁了,选择青少年模式之后,看到的内容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动画片。可见,青少年模式不够精准,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也是他们寻求破解的原因之一。这也提醒相关网络平台,要通过年龄分层提高内容针对性,平衡好青少年模式的保护功能和教育功能,满足其获得优质内容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未成年人更加愿意使用青少年模式,放松身心,增长见识。

防沉迷要有“新打法”。让未成年人从“开黑”中抽身出来,除了要确立相应的法规监管规则,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承担监护职责,平台也要创新技术,给予家长更多守护未成年人的权限和能力,形成多方良性互动。(◎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