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奋斗是一条路,几年间,他们一直在摸索,走进了岔路,就回头“重整旗鼓”,再度启程。他们,也许是一直在路上的考研人,也许是城中村里找寻成功的租房客。他们的共同点是年轻,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有勇气重头来过。本期深度周刊,走近这些在各自世界里抬头看天、低头努力的年轻人。
漫漫考研路,虽千万人吾往矣(受访者供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陈嘉慧
从“考研人数”“考研成绩”“考研分数线”“考研国家线”“考研调剂”“考研二战”,到“考研锦鲤”“考研表情包”……近来,网络上有关考研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止。日前,“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的话题再度引发全网热议。
眼下,一个比较清晰的事实是:考研人数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除少数专业外,考研分数线几乎全线提高。考研更难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少人经历了“遗憾”“不甘”后,选择考研“二战”“三战”,甚至“四战”“五战”。考研更卷了。
考研寄宿机构里,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考研自习室里,灯光一直亮到深夜
第五次考研
“一旦我走了调剂,以后再想改变,可能要比现在这种考研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刘阳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从高考到大学,其实很多人都是“被推着走的”。很多时候,“那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当可以自己选择的时候,“你是选择安稳一点,还是努力向上一点?”
除了每周一天固定的休息,刘阳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先看英语,再看专业课。然后从下午两点开始,学习到下午六点。晚饭后,一直自习到晚上十点。“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每天基本都是这样。”
这样的作息安排,对于一位考研的人来说,算不得稀奇。但如果说,这样的经历,他已经重复了四次呢?
“今年再考研的话,就是第五次考研了。”26岁的刘阳坐在记者对面的椅子上,语气里没有太多的情绪,脸上的表情是放松的。
2018年,刘阳大四。从滨州走出来,把大学记忆留在了胶东半岛。那年,他踌躇满志地报了名——考研。第二年春天,结果并不很好。他没有选择调剂,而是选择“二战”。
毕业后,刘阳在那座生活了4年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3个月后,重回学校复习。或许是差了些运气,“二战”的成绩甚至不如上一次。2020年,刘阳开始准备“三战”。依旧是工作到暑假结束,然后重新开始复习。不同的是,地点从烟台改成了东营,他也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一个人。最后成绩公布,“她考上了,我还是没过线。”
赴东北读研的约定破碎后,刘阳回到滨州,签了一份劳动合同。2021年,“工作到9月份,又辞职了,继续考。”后来,刘阳辗转来到了济南。3月18日,他语气平和地告诉记者,虽然今年自己成绩过了国家线,但他明白,“100%没戏了。”
“考了这么多次后,不考上已经很难说服自己了。感觉只能这样。”眼下,刘阳已经把第五次考研提上了日程。刘阳对记者说,因为“不甘心”,他无法说服现在的自己,“为了有个学上,降低择校标准。还是得继续考。”
“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刘阳“五战”考研的目标是上海的一座大学。“我也理解,考上研也不代表什么。就是更换一个奋斗的环境而已。之后,该努力还是得努力。甚至,读研比现在更累……”
“你得相信,你自己的生活会慢慢变好。”
重来的选择
2019年,李华的第一次考研草草收场。“时间太久,都有点忘了。”
回望自己的第一次考研,李华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当时,我们全班都报名了。既然报名了,还是去一趟。”考试时她才知道,考研英语不考听力。
彼时,她已经联系了国外的一所学校,打算毕业后就过去教书。考研,对当时的李华来说,只是工作前的一次尝试。后来因为疫情,她不得不放弃了国外的工作,之后通过给学生补课换取经济来源。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的思想停滞了,工作的轻松反而让我觉得难受。想要更进一步,却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华决定“二战”。
“我不想沉迷于虚假的自我安慰。我并不是只渴望文凭。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我宁愿不考,不如继续工作。”
“二战”失败后,李华觉得,结果虽然不理想,但并非没有收获。考研的过程,让她“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短板,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前,通过专升本考试,锦鲤成功进入省内所在专业最好的师范大学。在那之前,她“不敢想象自己以后会有考研的机会。”但仅有的考研的勇气,不久后便吃了现实打来的一记重拳。
“一开始,背单词不会背词根,10个单词9个不会,20个单词背1个小时”。坐在考场上,锦鲤的脑子一片空白,“感觉稀里糊涂地考了一场试,但其实是准备了很久的”。“明明那么努力地准备过,却依然不能及格,这种感觉挺糟糕的。我当时就想好了要‘二战’。”
“我不想一直停留在一个位置。如果有更多的可能,我肯定会去试一试的。”
对锦鲤来说,考研是一次能力的证明,也是一块工作的“敲门砖”。“考上研,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看到的世界也会更广。”
与此同时,四次考研经历也让她逐渐认识到:“考研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条途径”。
如今,和刘阳一样,锦鲤正在准备“五战”考研。她也在尝试更多的选择,如考教师编等。现在,考研对她来说,“是对知识的获取,对工作的补充,对人生的多一种尝试”。
李华告诉记者,她不会去当“赌徒”,也不是非要考上研,“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水培郁金香——曾经郁金香倒伏了,但后来又奇迹般地开花了。
“考研更难了”
教育部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达457万人,相较2021年增加了80万人。另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院校招生人数为110万左右,其中,300多万考生不得不面对“无功而返”的现实。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22年,山东考研人数为41万人,比去年增加了6.2万人,考生规模全国第一。
“如果按照去年的分数线,我差不多也就考上了。”刘阳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今年分数线的提高,自己只能接受第四次考研折戟。
日前,2022年考研国家线的公布一度登上热搜。
令人关注的是,学术学位类分数线除农学、军事学专业分数线与去年持平外,其他各专业均较去年涨分明显。其中,哲学、历史学、艺术学、体育学,上涨15分,还有很多学科分数线涨幅超过10分;专业学位类分数线上涨最高的诸多专业,如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涨幅也都达到了15分。
“现在确实很卷。”
如今,除了每年新增的考生,坚持“二战”“三战”甚至“四战”“五战”的人亦不在少数。谈到自己多年考研失败的原因,刘阳认为是“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题,还不够努力”。
多年的考研经历,让身为“局内人”的刘阳得以更了解一些考生的内心世界。于他而言,考研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寻求一个好一点的生活”。“好一点的学校和普通学校出来的,上限是不一样的”,刘阳说。
“有的人会这么想:考上研就赢了。他们当前的想法只有考研,对于以后的事,反而并不过多考虑。”
刘阳对记者说,他见过一些抱有这种想法考上研的人,“读研后,有一种极大的失落感。这种落差来自于,考上研究生后,并没有他们想象中得那么好。”
一位“95后”
“今年老学员的报名比去年翻了一番。”3月18日,济南启昂寄宿考研的创办人王强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今年选择“再战”的老学员数量之多,大大超过他的预期,“一开始会想,分数线提高了,考生会不会少,没想到人数反而增加了。”
2017年,大四,王强报名考研。“学校暑假不开放”,他在济南找了一个小的机构复习备考,“发现里面问题特别多”,“我想我干的话,一定比他干得好,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
2018年,王强在本校攻读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那一年,23岁的他拿着大学里攒的5万块钱,租赁场地、注册公司、宣传招生,后来如愿在济南创办了一家寄宿考研机构。从此一边上学,一边创业。
王强对记者说,从大一开始,课余他发过传单,夏天在户外穿着厚重的卡通服装卖过饮料,做过家教,没向家里要一分钱。2018年,回望当初创业最累的时候,王强一有时间“必须赶公交车去济南各个大学做宣传”。“那一阵,鼻子总是莫名其妙出血,要五六分钟才能止住。”
“考研太热了。”作为一个与考研打交道多年的创业者,他发现,随着考研规模越来越大,近两年准备考研“二战”“三战”“四战”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还是决定再考一年。”
“以后,考生选择‘三战’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王强对记者说,“以前考研,很多人觉得‘一战’没考上,觉得很丢人,就不考了。后来,考研变得更难了,很多人就觉得‘二战’能考上就挺不错了。如今,考研越来越难,保研的还有不少。除非院校持续增加招生名额,才能缓解一些。”
近年来,随着考研潮的持续升温,“多战”考研人数不断攀升,使得集自习室、宿舍、食堂、超市等为一体的寄宿式考研机构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王强告诉记者,济南是相关机构数量全国最多的城市,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十几家。
“这个行业的门槛说低也低,有场地就能做起来;同时门槛说高也高,场地不行,或者管理、服务不到位,口碑就坏了,也不会长远。”
“目前来看,这个行业前景还是比较好的。”王强说,他希望把自己的机构做成整个济南乃至山东最大规模的寄宿式考研基地。眼下,他正计划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分校。但他告诉记者,他也隐约有一股“压力”,觉得“它(前景)不会永远这么好。”
最初的梦想
2019年,大学毕业一年的晓雪经历了第二次考研失败。她没有回威海老家,留在济南成了寄宿考研机构的一名老师,负责备考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大学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考一次研,不管是好好准备,还是没有准备好的。考研没成功的,可能会选择出国、考编,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二战’。一些‘二战’失败的,就会转向工作。”
晓雪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当初选择考研,“觉得自己平时成绩还不错”,每次都是前四名,就报了北京一个比较好的学校。“二战”失利后,“我觉得再来一年压力很大,也接受不了考不上的结果,最后选择了工作”。
“会有遗憾。”晓雪对记者说,看着当年一起考研的同学,在上海、北京、深圳的读研生活,“他们的所见所感,自己没有经历,也会觉得遗憾。当然,他们找工作的竞争压力也很大。”
如今,晓雪每天的工作,接触到的都是考研的学生。用她的话说,工作的同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当年备考的自己。”“他们都是朝气蓬勃的,向着自己的梦想去拼搏。”看着眼前为梦想拼搏的同龄人,晓雪也回想起最初自己的考研梦,并由此萌生了“边工作边考研”的想法。
晓雪说,自己在职考研考试成本并不算高,“有时间,就学习”。与此同时,她的考研计划也变得相对保守。她告诉记者,自己大概率会考济南的高校,或者直接考母校。
刘阳也告诉记者,他看到过太多工作后“又出来考研”的人。不少人是为了更高的薪资,或者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不想以后一辈子就这样了”。当然,“有时也不只是因为某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希望谋求一些变化。”
“今年考的话,我并没有抱着一种必须考上的心态。”晓雪理性的觉得,还是希望通过工作过程中和考生们的相处,“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可能我考不上,但我至少可以多学一些东西”。
工作后,大家很少再静下心来看书学习,或者学习一门技能。“不管学什么,进入一个学习状态非常重要。我希望从考研开始,慢慢进入这种状态。”
眼下,水涨船高的考研大潮里,屡败屡战的刘阳、锦鲤,重拾梦想的李华、晓雪,一腔热血的王强,都在披荆斩棘,换一个未来。
(除王强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