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杜绝“黑竞赛”关键在治理“白手套”

2023-02-01 11:36: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寒假过半,有人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比如,某微信群散布大年初六线上举办“希望数学”违规竞赛消息。对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严肃查处,相关机构已发布没有参与举办违规竞赛的声明。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1月30日光明网)

此前各类不符合要求的“黑竞赛”如过江之鲫,广大家长、学生亦是趋之若鹜,原因何在?前者主办方图的是财,后者则主要是想在各类招生入学中得些优惠,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催生了盛极一时的“竞赛经济”。

在教育部门的严格治理之下,各类“黑竞赛”明显减少,但仍然有不少竞赛通过改头换面、打擦边球等形式从事违法违规活动,也同样吸引着部分家长、学生投身其间,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竞赛秩序,也消解了“双减”等政策的功效。“黑竞赛”之所以魅力不减,关键还在于其打出的“考试获奖,助力升学”等营销噱头对一些学生、家长还有吸引力。

尽管教育部门一再重申“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打折扣的现象,一些学校不仅将竞赛结果作为加分条件,有些甚至直接为“黑竞赛”站台背书,以期达到违规掐尖招生和利益勾连等目的。正是这些活动在“黑竞赛”背后的“白手套”,让广大家长、学生对“黑竞赛”的营销噱头捉摸不准,不少干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盲目参加各类“黑竞赛”。

“黑竞赛”改头换面快、主办成本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是常规操作,打击起来难度的确不小,且事后的打击看起来更像是治标。治本之策还是需要让“黑竞赛”对广大家长、学生彻底失去吸引力,而前提则是不折不扣落实好“竞赛结果禁止与招生入学、加分挂钩”的规定。否则只要有一例违规行为发生,就可能诱发破窗效应,也会让对“黑竞赛”的打击治理前功尽弃。

“黑竞赛”风靡的背后,不少都存在“白手套”活动的魅影,他们可能是一些名校的负责人,也可能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他们或钻制度的空子、或散布真假难辨的信息,甚至干脆为违规招生、加分行为大开绿灯,成为了被“黑竞赛”从内部攻破的薄弱环节。这些“白手套”不除,“黑竞赛”可能就永无禁绝之日,而是会不断衍生变种,与监管继续玩猫鼠游戏,骗取了家长钱财、耗费了学生精力、扰乱了正常秩序,最终只有不法分子赚得盆满钵满。(◎夏熊飞)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