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北京公交警方通报,一名女子(郭某某,59岁)因在地铁上多次以故意吐口水的方式滋事,干扰了其他乘客,影响了乘车秩序。据通报,郭某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这给长期以来广为诟病的地铁不文明现象敲响了警钟。
地铁是城市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被不少人视作“文明的窗口”。中国地铁虽然起步时间晚,但发展速度快,但少数人乘坐地铁的文明意识,并没有跟上轨道延伸的速度。
近年来,各地地铁几乎都出现过“把地铁车厢当成家,在车厢内吃喝拉撒睡”的事件。在密闭的车厢里、狭窄的空间内,部分乘客的这种不文明表现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明层次,决定着日常的生活品质,亟需约束和规范。
其实早在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已开始施行,其中“车内进食”“手机外放”“躺卧或踩踏坐席”“推销产品或乞讨卖艺”等影响运营秩序的7类行为将被约束。
但必须指出的是,当时《办法》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惩罚细则,而是将执法监督权限下放,各地可以“视情而定”。对于有些公共意识较差的个人来说,《办法》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不算强。地铁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也与此有很大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次地铁“亮剑”、严厉执法,更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值得点赞。
地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遵守文明规范,既要靠自觉,更要靠外在的约束。上海通过严格执法,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杭州通过严格管理,人行横道车让行人蔚然成风。事实证明,文明不仅是倡导起来、培养出来的,也是管理出来、规范起来的。
每个地方都有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对乘坐地铁、轻轨时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进行相应的约束。不过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地铁人流量大、人员复杂,不文明行为发生的即时性和突然性注定会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定,对公然违反的乘客予以相应的惩罚,将工作落之于细、落之于实,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的威慑力、约束力和执行力,使之成为抵制地铁不文明行为的利器。
随着春暖花开,更多的人将乘坐地铁出行,投入复工复产的繁忙节奏。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把规范融进日常、让文明深入人心。一辆辆地铁列车的疾驰,既要安心,也要舒心;一个文明社会的养成,既要自律,也要他律。提高自我修养,维护公共秩序,真正消除不文明行为,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