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云祭奠 别让“新风”变“怪风”

2023-04-07 10:10: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近年来,在网上为逝者创建纪念馆,陈设花圈、香烛、食品等电子祭品,成为清明节缅怀先人的新风尚。相较于传统的祭奠方式如焚烧纸钱、烧香化烛等,在网上祭扫更加绿色环保,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也是积极推广更加文明的祭扫新方式。“云祭奠”平台应运而生,这种新的祭扫形态吸引了不少用户。

据媒体报道,根据一平台的公开使用数据,用户已在该平台创建了12万余个线上纪念馆,祭奠次数超过720万次。一位网友在祭拜亲人的纪念馆留言区写道:“晚辈网上祭拜先辈,既是特殊时期特定条件下缅怀追思的形式,也使先辈享受到了如今社会科技进步的福音。”

云祭奠成文明祭奠新风尚,但与此同时,网络平台有关云祭奠的乱象也层出不穷。近日就有媒体报道,在“云祭奠”平台上,电子祭品不仅被明码标价,还衍生出了“香火”排行榜。用户购买以图片形式呈现的鲜花、香烛、花圈等电子祭品后,它们便被放入“灵堂”。在一款软件中,充值1元钱购买的“长生币”,可以兑换10天的莲花灯供奉,或供奉7天的“全素套餐”,还可以选择购买包月会员,在期限内免费使用所有产品。相比之下,另一个“云祭奠”平台的电子祭品则更加现代化,价格也更昂贵。玉手镯、液晶电视、冰箱等物品供奉7天需要花费18元,“豪华区”还提供高级游艇、豪华别墅、私人飞机等,甚至向逝者鞠躬、跪拜等礼节也包括在内。

对于“云祭奠”暴露出的乱象,各家媒体也纷纷点评,新京报评论称,建立网络祭扫平台,为网络用户提供缅怀先人的便捷途径,固然需要一定运营维护成本,平台追求适当盈利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利用用户对逝者的追思,把网络祭奠当成“聚宝盆”,追求暴利、诱导巨额消费,恐怕是拨错了算盘。让逝去的先人享有安详,是祭奠文明的内在价值要求。有的网络平台把网络直播、社交的一套嫁接到祭扫活动中,甚至推出“周榜”“月榜”,诱导用户“豪掷千金”,这让九泉之下的先人何以安生、寄托哀思的缅怀者何以自处?

新华社则有分析认为,网络祭扫是一种清明新习俗新风尚,需要各方共同探索设定其规范系统。民政主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一道,通过法治手段,重点发展管理规范、绿色文明的公益性网络祭扫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为全行业健康发展立规赋能。

近日,民政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2022年网络祭扫人数首次超过现场祭扫人数。随着人们对网络祭扫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规范网络祭奠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3月31日,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要求网络祭扫平台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并应依法依约做好用户账号注册、实名认证管理,严防“活人被祭拜”“随意立网碑建网墓”等问题,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祭扫氛围。

有分析认为,此次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是对网站平台规范祭扫流程管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优化访问和举报功能等作出要求,监管部门主动出手,人民群众要积极配合。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