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帐号”改“账号”,是小题大做吗?

2023-07-30 10:31:5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去年4月被媒体披露的网络平台错用“帐号”表述,近日有了回馈,用户发现微信、QQ、微博、抖音、百度、今日头条、知乎、豆瓣等平台,已经进行了改错,相关页面上提示的“帐号”二字,已经被修改成“账号”。

05.jpg?x-oss-process=style/w10

对于“帐号”改“账号”,网友反应不一,有网友觉得“帐号”已经使用多年,可以将错就错,当作通假字来看待;有网友认为此举属小题大做,认为此事不值得大张旗鼓地讨论,更不值得上热搜;当然也有网友说这个明显的错误有必要纠正,此次改错是个学习以及强化正确使用“账号”的好机会。

据悉,这次网络平台修改“帐号”,是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推动下进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网络平台在用词上如果将错就错,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不负责”,或正因这一较为严厉的措辞,使多个网络平台在拖延了一年多之后,才下定决心改错字,而这一纠错行为,本来在去年刚被报道时就可以进行的。

网络平台之所以在改错字上不积极,和许多用户的无所谓态度有关,如果用户意见提得多,恐怕不用国家语委来督促,平台早就动手修改了。错误的“帐号”表述一直持续下去,会给一些群体带来麻烦,比如学生,在考试时如果学不会区分使用“帐号”与“账号”,被判了错误导致失分,就会觉得委屈与无所适从。

网络平台用户群体庞大,其公共属性毋庸置疑,在显眼的登录窗口处,以及在严谨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用户使用条款许可等内容方面,高频次地出现“帐号”与“账号”的错用与混用,无论怎么说,都是不正规与不严肃的。对待这样的错误使用,只要发现就有必要第一时间修改,否则,容忍错别字将会成为一种习惯。虽然错别字满天飞已经是网络写作与阅读见怪不怪的通病,但平台还是要有责任意识,尽最大能力来守护文字的规范使用。

在图书出版业有“捉虫精神”,编校人员在国家允许的万分之一差错率基础上,仍然在精益求精地降低错别字比率,这一精神应该被网络平台所学习与借鉴——如果是明显可见的错别字,就当机立断地修改,即便是可改可不改的字眼,也要多加考虑,使用更多人认同的用法。事实上也有一些网络平台近年来在版面美观、字体统一、消灭错别字方面下了苦功夫,赢得了用户的喜爱,这一做法应发扬。

除了“帐号”与“账号”,在网络平台登录页面上,还有“登录”与“登陆”、“稍后”与“稍候”等用法,也长期处于错用与混用状态,这次也应借修改“帐号”写法的契机,进行一次统一。对于用户而言,哪怕有错别字,只要不影响使用,就会觉得问题不大,但网络平台不能也这么认为,虽然“对历史文化不负责”的说法有点大了,但起码这种糊涂与懒惰的态度是错的。

现在,微信等多家大的网络平台已经开始正确地使用“账号”说法,剩下的其他无论大小的网络平台,不妨跟上,对全平台的官方提示文字进行一次集中的修改“捉虫”,别让错别字再去影响用户的注意力了。(韩浩月)

来源 南方都市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