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春节期间,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回到家乡山东高密,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北方小城,过年除了放鞭炮、吃饺子,还有制作花样馒头、“煎碗儿”、“挂家堂”、“请祖先”过年等习俗。和你家的习俗有哪些不一样?你家过年又有哪些传统习俗?
吃“花样馒头”
山东人爱吃馒头,很多人吃一顿饭不来点馒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热爱鲜明的体现在了馒头的制作上,各种造型的花样馒头就此诞生。在高密,蒸花样馒头也是一项重要的过年习俗。一般在小年过后,农历24、25左右,家家户户就开始蒸花样馒头,除了体型硕大的大馒头,一种利用木制模具制作出来的馒头是当地富有特点的面食之一。
花样馒头和模具(“卡子”)
高密人称这种木制模具为“卡子”。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即将揉好的适当大小的面团放到“卡子”里,充分挤压定型,再“卡”出来。“卡子”的造型有多种,常见的“卡子”形制有“金鱼”“元宝”“蟠桃”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寓意的追求。最后,经过上锅蒸制,刚出锅冒着热气,透着浓浓麦香的花样馒头不用就菜一口气也能吃半个!
“煎碗儿”
高密人过年还要“煎碗儿”。顾名思义,“煎碗儿”就是将食材经过油锅煎制,盛放在体积较小的瓷碗中,以作“供养”之用。一般而言,“煎碗儿”的食材并不固定,不同家庭之间的用材也不相统一,但一般讲究荤素搭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家中的“煎碗儿”包括黄花鱼、烧肉、蛋饼、菠菜饼、豆腐以及隔年饭六样。
“煎碗儿”(“供养”)
在“煎碗儿”的制作上,每个碗中摆好煎好的食材,上面会插上一颗菠菜等绿色蔬菜。在六种“煎碗儿”中,其中有一碗比较特殊,即“隔年饭”。其并非在油锅煎制,而是在蒸好的米饭上面插上红枣,这一碗“供养”的时间较其他五碗更长,一般要“供养”到正月十六。高密人制作“煎碗儿”的习俗目的是为了“供养”祖先,其一般摆放在“家堂”前面,从而与其他供品一同成为怀缅、孝敬祖先的特殊情感寄托。
“挂家堂”
大年三十这天,“挂家堂”是高密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家堂”,即家堂画、家堂轴子,高密方言读为“轴(zhu)子”,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制的象征祖先神位的画轴,一般到了年三十才会挂出来。“家堂”上面一般书有本家族历代祖先之名号,象征祖先神位,以及绘有传统庭院、松树、仙鹤等图像,取吉祥平安、子孙绵延之寓意。如今的“家堂”除了人工手绘,也出现了机器印刷制品。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家中的这幅纯手绘“家堂”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当时的装裱考究,如今纸张虽已开始泛黄、发硬,但色彩依然亮丽。
“家堂”
“挂家堂”作为高密一项传承已久的民俗,其很重要的一项意义在于“请祖先”回来过年。“家堂”前置一供桌,桌上依次摆放有“煎碗儿”、水果、点心、大馒头,以及蜡烛、香炉等。“请祖先”回家后,家中成员将在“家堂”和供桌前行跪拜磕头礼,虔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得到祖先的保佑。因为习俗的不同,大年初二或初三,人们陆续“送年”,“送祖先”之后就会小心地把“家堂”撤下来妥帖收好保存。
祭祖、“请祖先”
在高密,年三十的午后,各个家族成员会聚集起来,一同去上坟祭祖,“请祖先”回家过年。很多身在外地的家族成员也会在这一天赶回老家参加这一仪式。各个家族成员每家自带鞭炮、纸钱、烟花前往拜祭祖先,鞭炮声中,人们祭拜祖先,追思故人。最后,族人一同跪拜磕头,“请祖先”回家过年。于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往返的路途中,可以看到不同姓氏的人们以家族为单位来来往往,有遇到很多许久未见的人们彼此之间打着招呼……
祭祖途中的家族成员
祭祖之后,回到家中要摆放“拦门棍”。然后在“家堂”前的供桌上点燃三支香,接下来就开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除夕夜。
两顿饺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年味儿”。每一个习俗背后都凝聚着许多乡愁与匆匆岁月,倾注了众人共同的情感寄托。即使在高密这一片土地上,相邻乡镇之间的风俗也存在一定差异。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家里的年夜饭并非是烧几个好菜,大家推杯换盏,而是吃两顿饺子。
两顿饺子,吃的是不同的馅儿。第一顿饺子是是肉馅的,如白菜肉等,在接财神之后吃。先放鞭炮、烧纸,“接财神”,同时盛饺子放在供桌上“供养祖先”,然后家庭成员再坐在一起吃饺子。第二顿是吃素饺子,也就是真正意义上“过年”的时候吃。素饺子的馅儿主要是菠菜、豆腐、粉条。两顿饺子里都会包进“硬币”“红枣”“年糕”等,以取“新年发财”“新年过的好”“新年长得高”等美好寓意。
吃过饺子,后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领“压岁钱”。除夕夜里,各个房间灯火通明,家人们聚在一起“守岁”。此外,同姓家族成员之间也开始互相串门走动拜年。“过年好,过年好……”,一句句朴实的拜年声,是家族情感的联络,也最真挚的新年祝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