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款新闻 > 内容详情

战火里的“芳华”

2021-06-12 10:32:3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实习生 郇志同

灰白的齐耳短发,细细的眉毛,身材瘦削但思维敏捷,今年90岁高龄的韩凝依然精神矍铄。韩凝的青春,跟革命岁月密不可分,她亲见日军劣行,历经革命艰辛,也见证了党和国家发展壮大的历程,她书写了属于那一代人的“芳华”。如今,已有72年党龄的韩凝仍坚持学习,身为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说,今年是建党百年,庆幸在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里,自己愿一直做党的好女儿。

 

值此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老人再次向祖国敬礼

人物简介

韩 凝,1931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抚松县,1947年9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辽宁军区政治部宣传大队战士,第四野战军八纵文工团干部、后勤宣传队分队长,45军文工团分队长、133师397团政治处干事。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广西剿匪、衡宝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48年随部队文工团到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慰问演出时参演《白毛女》,荣立小功一次。1956年转业,1990年11月离休。

太恨日本兵了

1931年,韩凝出生在吉林省抚松县一个普通家庭。“我的父亲是木匠手艺人,母亲是家庭妇女,生活上很贫困。我是家里老大,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母亲生下‘老三’后没有奶水,孩子被饿死。”说起年少时在家乡的经历,韩凝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的东北被日军占领,成立了伪满洲国,“我经常看见日本宪兵和伪满警察烧杀抢掠,欺压百姓。”不仅物质上压迫,精神上也不断洗脑。当时韩凝在抚松县城上学,被迫接受日本“奴化教育”。早上七点,韩凝做好一家人的早饭,就带着一张煎饼夹着一点咸菜赶去上学,“日本的奴化教育太厉害了,神社日还要求必须向神社敬礼。”这段教育经历给韩凝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太恨日本兵了,现在电视里日本人打枪我都听不得,赶紧关掉电视。”

越是受压迫,就越理解父亲的义举。“小时候看到父亲时常背起装有粮食的箩筐出门,说是去放山(也就是上山挖人参),但几天下来两手空空,连根野芹菜也没有。”韩凝后来才知道,父亲是给抗联部队去送粮了。“还有一次,父亲向邻居借了些钱,去城里最大的商铺‘协成和’买了20双胶鞋,说是放山费鞋多,其实都送给了抗联部队官兵。”

每天坚持学习

每天坚持记笔记

有一件事,韩凝印象很深。“大概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被集合到指定的街道,当时零下30多度,特别冷。”韩凝说,“过了大半天,远处走来一队日本兵,打着‘膏药旗’,其中四人抬着一个木箱,上面有一个首级,很多孩子都吓哭了。我亲眼看见那颗人头瞪着眼睛,鼻子嘴巴里都是雪。”回到家后,惊魂未定的韩凝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把她拉到跟前说,这就是杨靖宇的首级,他是共产党,被日本兵游街示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共产党三个字,我问父亲什么叫共产党抗联,他说就是‘打鬼子’不怕死的人。”父亲的行为和自己亲眼见到的日本人的劣行,给韩凝触动很深,从此她的内心就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韩老很喜欢田园生活,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菜

边行军边演出

抗战胜利后,韩凝听说有半供给制的师范学校她就去报了名。几天后韩凝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半年后,周围四个县的师范学校一同迁往通化市,成立了专门为土改培养干部的‘通化建国公学’。”韩凝说,她在那里加入了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共青团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大队。

韩凝在庆祝建党82周年活动上的留影

1947年,韩凝参军入伍。“刚穿上新军装的头几天,我高兴地睡不着觉。”韩凝被分到戏剧队,排练歌剧《白毛女》,之后到各地演出。“参演这部歌剧我饰演的是张二婶,因为有生活经历,放喜儿那段,演得非常逼真,把乐队老师都给唱哭了。”

1948年8月,戏剧队200多人中挑选了48个人到45军文工团,韩凝就是其中一员。

辽沈战役前,韩凝参加了抢救伤员的学习和训练,并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韩凝在炮火中抢救伤员,接收看管敌军弹药库。“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看到身边战友牺牲倒下,激发了我的斗志。”此后,韩凝随着部队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广西剿匪,1952年随军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行军过程中,韩凝和战友不仅要负重前行,还要排练演出。“在那样的高压环境下,我们的表演是战士们浴血奋战后唯一能够缓解精神压力的活动。”韩凝说,战士们休整的间隙也是她们最忙的时候,“经常是在战事间隔进行演出,包括平时彩排演练,炮火一响就得马上停止,回到工事中准备战斗。”

韩老在展示自己的军功章

要当党员“刘胡兰”

在湖北鄂县,韩凝参演了《刘胡兰》,饰演刘胡兰一角。“英勇就义那场戏怎么也排不好,躺在铡刀上,担心道具出问题,心里还是有些怕。”韩凝回忆那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乐队吹黑管的同志说“韩凝同志不是党员,刘胡兰是党员”,一句话敲醒了她,韩凝想,自己应该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姿态冲锋在前,凡事绝不退缩,“这样调整好心态后,一下就过关了。”

1949年年末,在广西贵县韩凝被批准正式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对韩凝来说无上光荣。“当年我刚好18岁,人们都说女大十八变,我也变了,成为了一名党的女儿。”从那以后,韩凝时刻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有了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韩凝感觉干起工作来有使不完的劲儿,“我随军作战,不怕辛苦,不怕牺牲,没有落后,因为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党员了。”

作为分队长,韩凝凡事都冲在前头。“分队长得带好头,所以我不能垮,行军过程中跟男同志一样,日行一百多里地是常事,如果说今天行军50里大家都很高兴,就跟没走路一样。”

“亲临那种环境,感受就是不一样。”韩凝说,打锦州时,遇到国民党挖的马蹄沟,一脚踩下去脚就崴了,因此走路时要拿棍试探,即便这样,还是伤了不少人。“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挖一条沟,把他们一个一个顺在沟里,烧些高粱秸秆,用土埋上。连队文书在背包里战士的花名册上查名单,也有没有名字的无名英雄。”这个场景,韩凝到现在也忘不了,“当年的战友健在的不超过十个人,现在还有联系。”

爱学习的支部书记

1990年11月韩凝离休,随丈夫(副军职老干部)来到干休所。在韩凝的家中,有三个大书橱,里面不仅有书籍还有30多本学习笔记。最近,韩凝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上面用红笔仔细做了标记。

注重自我学习提升的同时,韩凝还不忘发挥余热。2000年开始,她担任所在干休所家属委员会主任,2002年任离休干部家属党支部书记一直到现在,“支部60多个女党员,现在还有12个人。”

在韩凝的积极引导下,不少老阿姨向党组织靠拢,孙建华就是其中之一。“孙建华每次赈灾都会去买新被子新衣服捐。她儿子卖煤,有一年一时买不到煤,她二话没说就动员儿子解决了所里的烧煤问题。”韩凝说,经过多次调研,孙建华被发展成党员,入党那一年孙建华75岁。

战士们的“韩妈妈”

在干休所生活30多年,在韩凝眼中,所里战士都像自己的孩子。

营房助理员孔德旭已经在干休所工作20多年。2013年正月初七深夜,孔德旭7岁的女儿突然昏迷被送到医院抢救,第二天八点韩凝赶到医院,送来近两万元钱,之后干休所又陆续捐了十几万元。原来,得知此事,韩凝所在的支部开会讨论救助问题,大家自发捐款,韩凝自己就捐了一万多元。这么多年过去,孔德旭的女儿已上中学,他一直感念至今。

在韩凝等老党员的带动下,干休所一直保持“有事大家帮”的好风气。韩凝说,干了这么多年支部书记,虽然90岁了,仍要坚持发挥余热。

去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戴在胸前的时候,韩凝的眼泪就止不住,她觉得现在的生活都是先辈和战友牺牲换来的。今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即将颁发,她很激动。

这些年到各地,韩凝都会去看红色纪念地,感念过往,告诉自己珍惜现在生活。在革命历史博物馆,还保存着韩凝父亲1958年亲手做的一对小炕桌,这是当年送给毛主席的礼物。韩凝常说,自己是天上的一颗星,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虽然渺小,但努力发光发热,传承父辈的红色基因。“我庆幸还在共产党这支朝气蓬勃的新长征队伍中,我愿做一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兵,永远做党的好女儿。”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