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将一名“被困”伤员从4楼救出后,消防员张其峰坐在路旁休整。
这里是东营某处,山东“使命召唤·齐鲁砺剑-2021”地震救援跨区域拉动实战演练的现场。这是一大片住宅区,遍布石头瓦砾,到处残破不堪。此前,张其峰所在的济南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指令,一处楼房4楼发现“被困人员”。由于通往4楼的通道堵塞,他和队友只能从3楼向上破拆。在举着冲击钻连续作业两个小时后,生命通道顺利打通了。
连续作业近3个小时,张其峰疲惫又兴奋。他望着远处,仿佛又回到13年前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那是在都江堰,张其峰和队友们在废墟中搜寻被困群众。那一个个亟需拯救的生命,让他难以忘记。“当我们找到他们的时候,有人自己都放弃了。我们说,别放弃,我们都来了,我们能把你救出来。”
“集合。”队长的声音传来,拉回张其峰的思绪,他连忙起身,奔向下一个救援任务。
将“伤员”安全送至楼下
迅即响应
房屋摇晃,墙体倒塌,有人员被埋压。5月7日5时,山东省地震局向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通报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区域发生里氏7级“地震”的灾情信息。
东营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后,启动地震灾害救援预案,立即调派救援队前往处置。与此同时,接报“地震”灾情后,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启动重特大地震应急预案,一次性调集济南、青岛、淄博等15地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地震救援队以及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的155辆消防救援车辆和1300余名消防指战员实施跨区域增援。
“6:50集结,7:00出发,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潍坊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张少峰说,消防员们随时准备着,平常就做好了预案,“我们是重型地震救援队,各项器材,都有备案表,需要用什么东西,我们都知道,随便拉上单子都有。一声号令,随时集结。”
这样的迅即响应在全省各地市消防救援支队上演。同一个方向,坐标东营。
挺进“震中”
各支地震救援队陆续抵达集结地。他们被告知,通往“震中”的路塌方了。
消防员们背上72小时的给养以及个人装备,重达五六十斤。需要徒步携行,用助力推车向6公里外的“震中”挺进。在很多消防指战员看来,这次的携行路程之难,为历次演练之最。
起始路段为一段砂石路,路面坑洼不平。“说是路,根本不是路。”砂石路两旁遍布长满苇子的湖泊。深沟陡坡,崎岖颠簸。有的路段非常狭窄,稍有不慎,人车都可能掉进水沟里。6日,东营下了一场雨,让路段更加泥泞。
消防员们每三四人一组推一辆车。“我们带来的木方就有七八百斤,楼梯破拆需要的机动泵等相关机械都是金属的,特别重。” 张少峰说,幸好现在有了电动助力的推车,经过消防员参与设计,不断改进,增强了通行能力。
路面上已经风干的路段扬起阵阵风沙,远远望去,携行队伍就像一条橘色的长龙。
7日19时52分,16支地震救援队全部按计划到达宿营区。
破拆救援
7日晚至8日凌晨,16支参演山东地震灾害救援队按照救援区域划分领受作战任务,并连夜对灾情现场开展侦察、灾情评估及营救方案制作等任务。
这里是一大片住宅区。到处是石头瓦砾,残破不堪。9日上午,枣庄消防救援支队轻型救援专业队赶到B5楼1单元。前期侦察得知,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共4 层,3层发现有一名被困人员,处于昏迷状态,且1至3层楼梯通道被堵,只能从4层实施救援。
现场明确任务后,枣庄消防救援支队轻型救援专业队队长和队友们迅速制定了营救方案,明确了队员分工……液压切割机的嗡鸣声响起来,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一个边长一个边长地切割。终于马上打穿了,300毫米厚钢筋混凝土楼板。承重三脚架搭在上方,将切割后的楼板起出移至一旁。两名消防员从破拆口,迅速下降至三楼。他们查看“受困者”伤情,将其简单包扎后,固定在“软担架”上,利用绳索斜下技术,将“伤员”直接从3楼,安全送至1楼。总计两个多小时。
向上、向下安全破拆,横向破拆,斜向救助,狭小空间破拆……在各个救援现场,消防员们在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生命。
“这次演练是我省目前为止参训队伍最多,科目设置难度最大的地震救援演练。”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李建春这样说。
此次演练于9日结束。演练共持续了3天,72小时。
老兵体会
在演练间隙,记者采访到两位曾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消防员。一位是济南消防救援支队重型救援专业队的张其峰,另一位是青岛消防救援支队重型救援专业队的孙长征。
孙长征在消防一线工作已经24年了。这次演练中,首次引入“导调、互评、考核”机制,设置37名导调评核员,全程调度、靠前把关、现场打分。孙长征是导调评核员之一。
在汶川地震期间,孙长征曾参加映秀的救援。“当时,都江堰到映秀的山路都被摧毁了,只能徒步走进去。每人带着3天的给养,负重20公斤左右。我记得是从下午6点开始走,一直走到第二天中午12点半,历时18个半小时。”
在映秀的救援中,营救虞锦华女士的过程,让孙长征印象深刻。至今,孙长征提起虞锦华都称“虞大姐”。那是映秀发电总厂的一个办公楼,7层建筑呈叠压状坍塌,虞锦华被困在二、三层楼梯拐角处。由于承重墙阻拦,横向救援进不去,只能从楼顶开始破拆。“虞大姐被困了156个小时,我们一层层破拆,最终打开了生命通道,用时近80个小时。”
“贴近实战。”这是孙长征对此次演练的最大体会,“所有的消防员只有到了现场以后,通过紧急侦察,才知道具体情况。无论是携行的路段设置,还是各种破拆的难度都按照实战来设计的。”
“通过演练,消防员更能懂得在地震救援中的规范程序,保证自身的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更好地救助被困人员。”孙长征说,各个支队之间通过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和救援方法,找到最简便快捷的救援方式。此外,还能交流装备经验,“虽然各支队配备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种类和类型可能不一样,也能通过拉动演练交流一下。”
“装备比以前先进了太多。”谈到救援装备,孙长征以徒步携行举例,“灾区行驶以前全是人工背着走,现在有了小推车,配备了动力。” 在他看来,装备的提升不但提高了救援的速度,也可以保证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比如,救援队配备了一种红外线装置,测量建筑的稳定性,一旦发生位移,有坍塌的风险,就能发出警报,以前只能靠人工标识。”
当年参与都江堰现场救援的“老兵”张其峰感慨地说,现在的结构分层规划特别合理。“那时候一个队也就是二三十个人,现在一个地震重型救援队有100多个人。结构分层规划特别合理,比如上面有指挥层,指挥层下面有结构专家,有安全员,还有各种探测组、破拆组、营救组等等,更科学系统了,更规范了,每个消防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
在张其峰的记忆中,在都江堰的多个小区,他们找到被困人员的时候,有的自己都放弃了。“我们说,别放弃,我们都来了,我们能把你救出来。”
这就是地震救援中的山东消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