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愧疚式教育”或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2022-12-15 10:26:1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只要你好好读书,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甘愿。”“我舍不得吃,都给你吃”“我白天上班、晚上辅导你学习,起早贪黑照顾你,我容易吗?”……当“为了你好”成为天天挂在嘴边的话,父母也可能不自觉地陷入了“愧疚式教育”的漩涡。过于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事实上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认为父母承受的辛苦劳累都是自己造成的。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应该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都是为你好”

“我们苦点累点没关系,只要你学习好,有出息就行。”听到这话的高二学生王健(化名)感觉特别烦躁,“我也知道我妈是为了我好,但是总是挂在嘴边就很烦。”王健说,自己的父母平时确实工作很辛苦,妈妈在超市当收银员,爸爸在装修队,“他们学历都不高,会经常跟我说,要想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就必须好好学习,为了供我读书,他们砸锅卖铁也愿意,付出再多也不嫌累。”

王健回忆,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不容易,工作很辛苦,“小学的时候我就会炒菜了,学习上也从来不敢懈怠。”王健说,为了我,父母省吃俭用,对自己很苛刻,但久而久之,他好像忘了自己喜欢哪些玩具,想去哪里玩儿了,“我很少和父母说我喜欢什么,想买什么。”王健坦言,这让自己觉得有点难过。“父母辛苦工作都是为了我,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但王健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父母总把‘为了我,吃什么苦都愿意’挂在嘴边,这样的爱‘很有负担’。”

据济南市智远小学三年级一班班主任马晓晴观察,当下,80、90后成为宝爸宝妈主力军,他们善于接受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但还是会有部分家长经常把“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话挂在嘴边。“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不顺、婚姻不和、对生活不满、对未来迷茫……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压的人喘不过气,于是,部分家长就会在无意中把这些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愧疚式教育”就这样产生了。

愧疚式教育,一般指的是家长通过示弱、诉苦的方式让孩子感到愧疚,让孩子被迫成为一个“亏欠者”,从而达到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其实,有很多家长是在不知不觉中实施了愧疚式教育。家长罗女士称,“我小时候也常常听父母这样讲,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觉得自己能更体谅父母,不会再调皮捣蛋了。”她回忆道,自己有时也是无意间说出这样的话,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更加发奋努力、好好学习。家长周女士则称,每当自己表达为人父母的辛苦时,孩子总能“消停几天”,她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她也从来没考虑过,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有怎样的感受。

“PUA”式的亲子关系

仔细想一想,“只要你学习好,我和你爸吃再多苦都愿意。”这样的话,仿佛还有另一层意思:这一切苦累都是孩子造成的,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父母原本可以不那么辛苦的。马晓晴认为,愧疚式教育名为自责,实为施压,这种愧疚式教育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新型PUA式的亲子关系”。

PUA是英文“搭讪艺术家”的缩写,原指一方(通常是男性)为了发展恋情,去学习如何提升情商和互动技巧以吸引对方,直至发生亲密接触,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下,PUA的应用场景和范围与其最早的含义已相去甚远,PUA不仅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还广泛用于各种关系里,例如职场、校园、家庭。

“父母想通过这些话激励孩子,感化孩子,但结果往往都是身为父母的一种自我感动。”马晓晴表示,愧疚式教育下的家庭关系只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就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不幸福的根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愧疚感会越来越深,会导致孩子无条件听父母的话,把听话作为对于父母的一种补偿。他们就会逐渐失去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会逐渐发现父母的话不可信,而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处处与父母作对。”她还称,愧疚感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外在的语言攻击会转化为内向的自我消耗,“孩子会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攻击行为,这会严重损害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变得脆弱、自卑,负重感和无力感充斥于心,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济南十一中心理教师王晓娜认为,愧疚式教育或者说内疚式教育,是父母实施心理控制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有条件的爱,父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以期孩子做出改变。”

那么,为什么家长会陷入“愧疚式教育”的漩涡呢?王晓娜分析,原因有这样几个:“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父母将自己放在一个牺牲者的角色上,其实是一种自我攻击,因为他从本质上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用牺牲感来抬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此外,还有的父母会把‘愧疚式’教育当做督促孩子改变的一种有效的教养方式。”

事实上,“愧疚式教育”下,孩子的原生情绪是“内疚”,但长久地被这种内疚感裹挟,孩子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继而作出破坏性行为。例如考不好时,孩子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用自残等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缓解内疚感,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孩子跟父母沟通的方式。

爱,不是单方面的给予

很多家长实施了“愧疚式教育”却不自知,王晓娜觉得,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要想避免走入愧疚式教育的误区,父母一定要有自我觉醒的意识,“孩子有孩子人生发展的课题,父母也要找到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不仅是父母,还是自己。”王晓娜称,一个好的家庭系统,应该是所有人都在成长,而不是父母用各种方式督促孩子,仅实现孩子的成长。

王晓娜认为,家长还要充分认识到愧疚式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牺牲感其实是一场灾难”。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沿着孩子的心理需要走,“摒弃愧疚式教育,实施自主支持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这才是正确的方向。”王晓娜说。

家长实施愧疚式教育,并不是因为不爱孩子,而相反有时是过于着急地给予爱,将孩子视为全部生活的重心,“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爱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还要考虑对方能不能承受得住。”马晓晴也认为,智慧的爱,应该有界限感,要顺应孩子的需要,不能毫无节制地投入爱,“尽自己该尽的养育责任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爱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济南市智远小学四年级一班班主任马海燕建议,作为父母,要摆正心态,克服各种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让家庭教育回归初心,要懂得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重要性,“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