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发自北京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开启。首场亮相通道的三位部长,既有往年参加过答问的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也有新面孔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三位部长每人回答了三个问题。部长们聚焦高质量发展,从多维度释放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有力信号。
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在促进经济回暖的过程中,工业经济的运行尤为重要。“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首先出场,他表示,2022年,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之下,中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今年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在50%以上,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
金壮龙说,下一步将促进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增长,鼓励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鼓励外资扩大在华投资。
谈到消费领域,金壮龙表示,首先要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同时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制造业“三品”行动,就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此外,金壮龙谈到,今年还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出口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增长极;支持东北地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效应。
金壮龙表示,工信部正在加强顶层谋划,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中国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被视作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驱动力。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加强基础研究对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意义进行阐述。
王志刚表示,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对基础研究这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活水总开关有着更大的需求,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此外,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态,要给予更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安排。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要让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就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振企业科技创新的信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五年来,中国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各类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
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王志刚表示,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被问及ChatGPT和人工智能发展相关问题时,王志刚谈到,“我们希望,既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牵引,也通过场景驱动、用户需求,把它结合起来,使得AI(人工智能)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科技作出贡献;也希望从事AI研究、转化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自身能够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为推动AI发展,以及为国际社会作出中国贡献。”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底线
“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
黄润秋说:“中国是一个具有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他表示,近年来,在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力度之下,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所有这些情况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黄润秋指出。
黄润秋表示,中国将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的根本改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同时,黄润秋还强调要守牢底线:一条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刚性的,不能动,这个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