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藏在语文课本里的人生哲理

2023-10-12 09:53: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近日,“直到25岁我才真正读完了中学”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感慨长大才发现语文课本里的经典尽显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金色的鱼钩》《背影》《珍贵的教科书》《匆匆》……记忆深处那一篇篇久远却亲切的课文勾起了大家对校园生活的回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回忆学生时代印象深刻的课本内容和课堂瞬间,从尘封的书卷中追忆青葱往事。

课本中的人生哲理

在大家学过的语文课文中,《金色的鱼钩》《背影》《匆匆》等被网友们票选为成年后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章。

“一枚锈迹斑斑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在课文《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带着小战士过草地,把缝衣针改造成鱼钩。济南“80后”李欣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自己当年在读到老班长牺牲的片段时,眼眶湿润、声音哽咽,被感动的心情每每回想仿佛就在昨日。“随着生活阅历不断地积累,成年后的我们慢慢理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为什么‘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也真正懂了当年老师为什么说,那金色的鱼钩闪烁着的是老班长伟大的思想光辉。”

《飞夺泸定桥》《丰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我的战友邱少云》……据统计,不管是在哪个年代,读者们回忆起当年读过的课本,最难忘的都是英雄人物、红色故事。回望这些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为何至今让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前辈们身上,闪耀着永垂不朽的伟大革命精神,让后辈人在一代又一代谱写的红色故事中汲取初心传承的力量,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记者梳理发现,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革命文化类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也不同,整体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特点,低年级教材主要选编单篇革命题材的课文,而高年级则注重编排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在现在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中,仍然保留着一批多年前就被选编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篇章。例如人教社编写的第一套语文教材中,有《开国大典》《朱德的扁担》《小英雄雨来》《荷花淀》等70后、80后耳熟能详的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金色的鱼钩》《王二小》等也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便被选入教材。这些经典的革命篇章、英雄人物,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此外,朱自清《背影》也引发了诸多共鸣。济南姑娘董明明曾在杭州读了四年大学,她说,每次和家人分别时,自己都会想起这篇《背影》,“在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中,父爱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在《背影》这篇散文中,火车站月台上父亲手里橘子掉下来的一刻,让朱自清破防了;而父亲逐渐老去的背影,也深深戳中了成年的我们的内心。”

人生第一套吃喝指南

其实,这已经不是语文书第一次登上网络热搜了。此前,“被语文书安利过的东西”这一话题也被网友广泛热传,网友们纷纷提名:高邮咸鸭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牡蛎,《社戏》里的水煮蚕豆……大家感叹,语文书的魅力在于,看起来最平平无奇的食物,在课本中却能焕发出奇特效果。

高邮咸鸭蛋出自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文中描述“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也成为几代人的美食回忆,今年39岁的河南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学完那篇课文之后一段时间,我每次吃咸鸭蛋都格外幸福。”因为这篇课文,热爱美食的张明亮喜欢上了汪曾祺的文章,如今成为了一名专职媒体编辑,“不得不说汪曾祺很善于写美食,也写过不少美食,高中课文《胡同文化》里,也有他形容臭豆腐滴香油,六个字:‘可以待姑奶奶’,品级很高了。”

鲁迅的《社戏》在网友们心中也是高票当选,文中写偷吃罗汉豆,“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地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对美食颇有研究的张先生说,“鲁迅也是妥妥的‘吃货’啊,孔乙己的茴香豆、月下的西瓜、三味书屋里的覆盆子、何首乌……鲁迅说过哪些话忘了,这些倒记得牢牢的。”

鲁迅文中的美食到底什么滋味?这可能是很多人儿时学课文时最好奇的疑问。还真有人成年后,照着文章中的吃法去体验。在浙江工作的济南人吕先生告诉记者,“《孔乙己》中的茴香豆,我馋了它许久,好不容易吃了一次,却感觉不对:竟然不是炒蚕豆,又是软的,还一股大料味儿,哪里好吃了?又有一次,终于喝到了黄酒,越喝越想找个馒头就着,怎么这么咸!这不是料酒嘛!直到某一天,边喝黄酒边吃豆,一时间鲜香入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软熟筋道、满是大料香味的茴香豆,刚好跟绍酒侵略性极强的鲜味相配,越喝越有劲,回味无穷……”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牡蛎也让很多人记忆深刻,“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今年40岁的宿娜谈起这篇课文至今记忆犹新,“这篇课文来来去去看了十几遍,那个牡蛎,上着课就流口水了。当时老师还吐槽我们,‘那么悲伤的故事,你们却只记住了牡蛎多好吃!’”

“儿时的我们整日为语文作业头疼,没想到它真就如影随形,跟了我们一辈子。读着语文书,我们一天一天馋着长大了,依旧爱杨梅、爱茴香豆、爱咸鸭蛋,最后却发现,自己真爱的原来是写吃的文字。”宿娜说,“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吧,它让我们永远不愿忘掉,学过的任何一个中国字,因为我们见证过,这世上曾有人,用它写出最动人的食欲。”

语文书里有什么

提起岳阳楼记,你是不是就想到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提起出师表,是不是马上想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再说到琵琶行,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尤其是朱自清《背影》中的那句“你站着别动,我去买几个橘子”,是很多同学少年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些课文内容就像是刻在了DNA里一样,只要提起一句就会不自觉地马上接下一句,引起无数共鸣,像是回到了被老师抽背的学生时代,这可能是每位学生的“通病”吧。

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上学的时候学习语文课文时,经常会有要求全文或是部分段落背诵的情况,而且这些课文老师还要经常抽查背诵,考试也总要考上几句,所以大家的记忆都非常深刻。”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李鸿杰表示,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启迪人生。“儿时只愁‘全文背诵’,如今才懂得感叹时光匆匆。小时候的烦恼是为什么《匆匆》这篇课文要‘全文背诵’,现在却经常感慨,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呢?过去的每寸光阴都不能倒流,忽然感觉,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抓住些什么,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他表示,“成年后的我们,每每回忆儿时学过的课文,在对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渐渐体会到儿时无法理解的道理和情感。”

记者梳理发现,语文课文中的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历史、科学、教育、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有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记录,有对文化与文明的分析与反思,有充满启发的跨学科探索,又不乏对生活艺术的热忱追求,阅读时既能领略中国语文之大美,又可塑造少年学子的精神格局。

“小时候学语文课文,我们学的是分析作品的叙事技巧、结构设置、语言艺术和思想情感,挖掘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李鸿杰说,“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学会在思辨中进行思考生活的现象,树立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如今,当我们再回首重读学过的语文课文,似乎又读出了许多滋味,感慨万千,在懵懂时候埋下的种子,经过生活浇灌后开始生根发芽。”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