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胡倩倩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传承着民族血脉。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非遗不断焕发活力,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此前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岩画研究》学刊主编、文博研究员、原宁夏岩画研究中心主任李彤分享了非遗与岩画融合发展的宝贵经验,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开阔思路。
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记
滔滔黄河,九曲迂回,巍巍贺兰,雄浑壮观,红色六盘,天高云淡……宁夏平原美丽富饶,稻香鱼肥、瓜果飘香,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亦十分深厚,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留下丰富的非遗资源。
以岩壁为画布,先人将所思所想刻画出来,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外在表象,形成形态各异的艺术创造。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是人类社会一个普遍、持久的文化现象。先人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进行石刻,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
世界范围内,岩画广泛分布,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的162个地区都发现了岩画。我国是岩画大国,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登记的岩画点有1226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专著《水经注》卷三中有这样的记载:“河水又东西迳浑怀障西……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据后世学者考证,这里的“河”就是指宁夏境内西来北流的黄河,类似战马图画的“画石山”可能就是贺兰山上所刻画的马或其它动物的岩画。
宁夏岩画为中国北方岩画的代表,约有4万余幅,广泛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和卫宁北山、香山、青铜峡牛首山,记录了远古先民狩猎、耕作、放牧、祭祀、图腾等生产生活场景,承载着古代贺兰山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2006年,贺兰山岩画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宁夏岩画图案主要有动物、人物、人面像、手印、脚印、车辆以及各类符号等,反映了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生殖崇拜等生产、生活以及祭祀场景,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精神信仰等问题的珍贵资料。”李彤介绍。
非遗与岩画相得益彰
从石器时代到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贺兰山岩画为代表的宁夏岩画凿刻年代延续时间长,体现了古人与石的对话,被誉为“史前人类的艺术长廊”“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宁夏的剪纸、刺绣、贺兰砚雕刻、泥塑等非遗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如今,宁夏悠久的岩画资源与精湛的传统工艺相结合,碰撞出闪耀的火花,更不断活跃当地文旅氛围。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工艺+岩画研修培训班成功举办,为传统文化“两创”探索出重要的实践经验。一面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一面是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资源,多方学员汇聚,探讨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文创企业设计人员、岩画领域研究人员以及高校教师积极参与,贡献智慧火花。
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考察等方式,学员建立起对岩画的深入认知和了解。随后,学习地点转向苏州。在美学教育、文化产业设计与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学习后,学员在苏州博物馆及文创中心、上海博物馆及文创中心、苏州刺绣小镇、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丝绸博物馆等地进一步学习,了解文化艺术产品先进设计理念。内容丰富的课程为探索传统手工艺与岩画文创融合提供了灵感与经验,也让众多非遗传承人以及民间手工艺人开拓了视野和思路。
跨领域学习后,融合现代文化产品设计理念,集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方便实用为一体的产品走进了景区。研修班作品展览在贺兰山岩画风景区内举办。“许多产品得到游客赞许,比如,参考贺兰山岩画中典型图像‘太阳神人面像’‘涡旋纹’等元素设计的生活用品,‘芒刻’系列文具产品,以及与国家级非遗贺兰砚雕刻技术、剪纸、口弦、砖雕等精湛传统工艺相融合的各类作品。”李彤介绍。
探索“非遗+”的更多可能性
非遗在传承中发生变化,在变化中实现创新。“此次研修班从课程培训、实地参观考察到创作参展,是一次对‘非遗+岩画’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今后历史文化遗产与非遗相结合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彤表示。
近年来,让非遗实现跨界融合,走进现代生活成为赋予其生命力的重要方式。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文化组织纷纷开启“非遗+”的新尝试。这些成果热度颇高,吸引众多关注,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宁夏,“非遗+岩画”相得益彰,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入了岩画主题与元素,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与此同时,李彤注意到,在“非遗+”的创新道路上,也要遵守一定规则,“我们在积极探索文物及文化遗产相关产业、产品开发的同时,要以保护、传承与发展为前提,注意研究市场,提高产品的丰富性、实用性和美观度,关注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此外,将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应用,实现多方位、多层次、多主题的“强强联合”,才能实现更新更好的突破,真正凸显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岩画”的创造与发展模式不仅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也促进区域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发展。李彤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手工艺及艺术资源,开拓当地文化旅游品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精华,以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丰富旅游体验及社会文化生活。”
宁夏“非遗+岩画”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探索非遗“两创”提供了范本。在文旅融合发展步伐中,“非遗+”模式也有着更多可能性。“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创新模式亦有许多地区在尝试,让非遗不仅变化出更多形式,更融入百姓生活。
“推进‘非遗+岩画’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利用的空间和路径不断地拓宽。我们坐拥中华文明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要继续探索用‘再创造’的方式,将二者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引导公众树立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命力、挖掘其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李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