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2024-09-06 09:48: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字里有料

近年来,中小学生“安静的小课间”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项针对1900余名家长的调查中显示: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据报道,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表达了支持,并希望“全国推广”。

北京市此次延长课间时间,是契合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积极改革,既能促使各学校把消失的课间时间找回来,也能让学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这一举措,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科学教育规律的遵循。


网友热议

“延长课间时间,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玩耍,这主意不错,值得点赞!”

“延再长还是不让活动的话,那只不过是更多的煎熬……”


全媒全解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从现有方案来看,小课间增加的时间主要是从大课间里优化调整出来,调整后小学和初中的到校、放学和午休午餐时间变化不大。可见,此次调整虽对单次课间时长进行了扩容,但并未压缩教学时长,对教学任务与整体时间安排也影响不大,基本只是对在校时长进行了再分配。

燕赵晚报在评论《“课间15分钟”需要制度推进和保障》中大加赞扬:“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做法可谓担当有为,不仅释放原本的课间时间,还延长5分钟,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放松自我,积蓄能量,对其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红网在《“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是可喜一步》这篇评论里这样分析“课间15分钟”的益处——“课间延长至15分钟,不单单能推动学生体育锻炼,还能拓展学生的有效社交。课间时长充足,既能让学生从容锻炼,缓解焦虑,调节情绪,改善视力状况,又能为学生课间社交提供充裕的时间。很显然,学生之间相互游戏,沟通交流,交朋结友,有益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间十分钟变成课间一刻钟,是个好政策,蕴含着教育教学由单纯管理向全面育人的转变。但也有一些担忧随之而来——课间虽然更长了,但孩子能否走出教室自由活动,完全享有这一刻钟?如何防止“课间延长5分钟”变成“让孩子在教室多坐5分钟”?

新华时评《课间一刻钟,贵在真延长》总结了以下三点予以保障:课间的延长,要在软硬件上下功夫,需要学校拓展活动空间,增设合适的运动项目,因地制宜规划课间活动,让孩子们的课间一刻钟更加充实、有趣、有益;要把安全顶在头里,课间延长,孩子们在操场活动发生磕碰的几率可能增大,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要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学生家长需要给予学校更多包容,实现家校良性互动,让学校卸下“包袱”、放开手脚。

光明日报在评论《延至15分钟,课间值得被郑重对待》中把目光落在“课间干什么”这个问题上——“比如,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校设施能否跟上?课间活动安排是否丰富合理?因此,想要提高课间质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学校需要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及可操作、可执行的活动设置,引导孩子们科学运动。”

而北青网在《“15分钟课间”延伸向阳成长的天地》一文中认为,要把好政策真正落实好,“既需要老师们做到‘铃响下课’,也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监督管理。当任课老师们扭转观念,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当学校严禁拖堂和提前上课,主管部门加强课间活动监督考核,这‘15分钟’就不会再一次因上节课拖堂、下节课提前的挤占而消失,真正成为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放松时间。”

环球日报在《“课间15分钟”明确后还应考虑哪些保障?》这篇文章里从更高层面进行阐述:“只有在‘增加5分钟’的同时,改进教育观念,切实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由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变,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尊重学生的放松休息、有益社交活动权利,为后续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明确校内安全责任链和责权边界,让教师对学生的课间活动感到放心;学校干部教师有动力、有兴趣而又无顾虑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增加的课间5分钟才能发挥更大的学生成长效益。”

看似不长的5分钟,却回应了人们长期以来的需求和期待。正如新京报在评论《课间延长5分钟,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里说的那样,“课间和课堂,休息与学习,就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和对立的。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紧张。”只有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道理,相信会有更多孩子走出“安静的小课间”,用一张张洋溢着阳光般笑容的脸庞,带给我们一份快乐教育、健康成长的新答卷。(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