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近日,酒店、民宿、无人机等偷拍事件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更可怕的是,偷拍的乱象背后,隐藏着一条由“生产、销售、安装、盗摄、交易”构成的黑色产业链。这条黑色产业链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各环节本身的乱象外,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商机”,不惜铤而走险,将黑手伸向无辜的消费者。面对偷拍乱象,必须形成强有力的合力,共同打击这一黑色产业链,让公众不再为隐私泄露而担忧。
偷拍牵出“黑产链”
近日,有媒体发布调查报道称,酒店偷拍已形成从生产到交易产业链,各个环节乱象频发,付费就能观看万部酒店偷拍视频,甚至出现了酒店偷拍摄像头借合规APP直播、酒店针孔摄像头安装工佣金上万元等情形。不法分子将游客在酒店和民宿中的隐私举动视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令人震惊。
从招募安装工偷装摄像头,到偷拍,再到直播场景和偷拍视频被打包出售,这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已经构成了对个体基本尊严的严重侵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偷拍行为似乎早已在某些地方成为“常态”,不少地方的警方都曾破获过类似案件。今年9月,某地警方通报的“民宿摄像头”事件,更是将这一黑色产业链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分析认为,酒店旅馆民宿也即旅店业,是被国家列入特种行业的工商服务业,是治安管理和治安预防的重要对象。频频出现的偷拍摄像头事件,以及背后存在的黑色产业链,已经造成了许多消费者对在酒店、旅馆、民宿消费的恐慌,以及对相关行业的不信任感,而且涉嫌违法。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文明社会所不齿的,也不利于商旅出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治安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而除了酒店、民宿这些服务行业,“无人机偷拍”也在挑战着人们的神经。就在日前,浙江杭州一名女子在凌晨时分,意外发现一架无人机在自家窗外盘旋窥探,她果断报警,并与朋友一同追踪,最终将偷拍者当场抓获。该事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被网友讨论,并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分析指出,无人机偷拍现象并非个例,其触角已悄然伸至生活的多个角落,从居民楼到酒店房间,乃至街道上行人的头顶,已经引发越来越多人的不适,并敲响隐私保护的警钟。
打击应当下“重拳”
偷拍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隐私保护的漠视和法律法规的缺失。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企业、网络平台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这一黑色产业链,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偷拍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处罚。同时,网络平台和酒店、民宿等经营者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微型摄像头的监管和防范。需要提醒的是,公众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入住酒店或民宿时检查并发现隐藏的摄像头。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偷拍黑色产业链的源头治理。要切断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对微型摄像头制造和销售企业的监管,防止其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而对于盗摄和交易环节,更要加大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切断黑色产业链的资金链。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无人机偷拍行为,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难以锁定偷拍者便是其中之一,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虽明确规定了无人机使用者必须实名登记,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按规定实名操作,追查起来困难较大。还有专家指出,在面对无人机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时,一些现有的法律条款还显得不够明确。例如利用无人机偷拍他人在公共场合的私人活动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其合法与违法的法律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立法或相应的法律解释进一步阐明。此外,在实践中,被偷拍公众维权也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法律对偷拍行为的处罚较轻,违法成本低,威慑力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无人机自身的灵活性、隐蔽性以及操作的远程性,被偷拍者发现被偷拍有难度,发现后留存被偷拍的证据以及找到偷拍者都存在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