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2024年最后一个月,武汉大学高规格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成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东南大学成立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回顾去年,不少985、211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纷纷成立新学院。这些新成立的学院,主要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人才培养向“智”而行
人工智能是当下经济领域和科技行业大热的话题与焦点,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交汇点的985、211高校们,也纷纷躬身入局,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去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在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方向上,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例如,清华大学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由78岁的图灵奖(A.M.Turing Award)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担任首任院长,学院发展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其中,人工智能+X着眼AI对其他学科的带动,涵盖AI安全治理、公共卫生医药、智能汽车与制造、能源及环境等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在去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同时发布“AI+先进技术领军班”。“领军班”采取学科交叉、“课程+项目”等新型培养方式,促进人工智能与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并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优化“高校—企业—政府”人才培养生态。武汉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重点聚焦数理基础与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与智能科学、智能自然科学、智能社会科学等四大方面,力争在“AI+理学”“AI+工学”“AI+医学”“AI+人文社科”等前沿领域实现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华东师范大学布局人工智能所成立的学院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与金融跨界交叉打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原大数据学院和苏州高等研究院数据智能学院(筹)的基础上,建设成立人工智能与数据科技学院。
在人工智能学院的运行机制上,重视产学研合作。例如山东大学与浪潮集团共建浪潮人工智能学院,由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成秀珍担任院长。学院实施“山东大学大人工智能战略”,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攻关大平台”,形成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异构智算、机器学习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体系。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由学校与上海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龙头企业构建“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工业创新研究院”三位一体协同体系,与华为、科大讯飞等9家重点单位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前,上海交通大学还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也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发展人工智能上具有一定的平台优势。
产教融合推进改革
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意在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传统组织模式,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术、产业、政策共同体。目前,全国共有32所高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在今年成立获被授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高品质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工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大重点领域,先后与国内40余家央企和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的联合培养。华北电力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国家能源集团等15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组成学院理事会,围绕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核科学与技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开展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建造、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学科与特色方向。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校企协同,以“企业放榜—高校揭榜—导学挂帅”为特点,与中国中铁、中国电科、中国电子、兵器工业、国家电网等联培企业开展“四共”“四通”务实合作。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慧能源、网络安全、新材料、关键软件、先进试验与测试、工业母机等8个关键领域,开展了430余名工程硕博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招生与培养。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着力培养大批轨道交通领域高水平卓越工程师,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智慧能源、半导体、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进行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
除了已经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高校,一些985高校也在去年先行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武汉大学在去年12月18日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校长张平文院士指出: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加快建成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去年12月,由同济大学发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10所高校共同成立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同济大学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投控集团三方合作共建,以“项目制”为牵引,与一流企业工学交替开展有组织和特色的工程硕博士人才联合培养。
响应国家战略赋能时代发展
除了密集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还有不少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学科建设发展,成立高规格新学院,主要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疗管理学院、临床医学院4个教学研究机构,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布局,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着力推动医工结合和学科交叉,促进医学与理工人文社科的融合。
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分别为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学院、计算与智能学院、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学院。新学院下设本研贯通的工科试验班,院士担任班主任,打造“一生一导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江南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四个新学院。
华东师大成立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前沿问题驱动人才培养和科研组织,将建设成为国家软件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一流软件技术创新基地、关键软件产教融合中心和国际学术资源汇聚中心。
上海电机学院成立航空学院,聚焦飞机、发动机产业链中后端“生产制造、测试验证、运维服务”领域,以及商业卫星“设计、制造、总成、应用、服务”领域。
此外,东南大学成立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同济大学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随着2024年的落幕,高校通过成立新学院,响应国家战略与产业变革,更好的服务时代所需和国家急需,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