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中国“年味” 全球共享

2025-01-27 14:59: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是全球华人共同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2024年底,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2025年,以春节为契机,全球将共享这份独特的中国“年味”。

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春节,是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新一年的开始。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在世界文化范畴中具备代表性和独特性。

历经数千年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见证。不管身居何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围绕春节衍生出的各种习俗传承不息,并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特色。围绕春节,中国人开展的各项庆贺活动和仪式,实现文化和习俗的活态传承。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藏量太丰富了,有几千年没有中断的连续性、持续性的文明,所以它保留下来非常多的活态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叫非遗。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之所以总数居世界第一,就是跟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有关系,跟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系,跟具体管理部门推进的专家学者的合力作用有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萧放表示。

记录身边的春节故事

从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到人类非遗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迎来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相关庆贺活动更加丰富热闹,融入了更多非遗元素,以及创新形式,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街头巷尾的彩灯高挂、舞龙舞狮的传统表演,到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文化展览,每一项活动都彰显着申遗成功的喜悦与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喜庆祥和、充满活力的新春画卷。

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化文艺产品”。

山东省组织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与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同主办的2025年“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本地春节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积极参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以及“非遗年货购物月”“古城过大年”“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赶个年味集”蛇年非遗大集、“年画进万家”“非遗馆里过大年”“AI上中国年”等以“非遗贺新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今年,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微博、百度、哔哩哔哩等平台设置“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活动专区,用镜头记录非遗传承、非遗体验、非遗研学的场景和过程,拍下逛大集、赶庙会、赏花灯,包饺子、蒸馒头、共享一桌年夜饭的美好瞬间,呈现家乡非遗特色,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

一起来过中国年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推动春节申遗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申遗成功好消息传来后,冯骥才第一时间编著《过年书》一书。该书分为“年的感怀”“年的沉思”“年的艺术”“年的思辨”“年的话语”五个部分,收录了他有关年的《守岁》《花脸》《春节八事》等50余篇关于春节的文章和访谈,并配有30余张彩图。这本书从春节回忆、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非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思考和展望,全面阐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绝佳读本。日前,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成功申遗,证明着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春节申遗成功之后,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儿女共同欢庆的节日,也成为世界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传播围绕春节开展的各项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也成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