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聚焦2025全国两会 | 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

2025-03-05 09:26:1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乔红、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林松添八位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热点民生问题,畅谈履职心声及意见建议。

“每一个百分点都弥足珍贵”

“去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首次突破了1.4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超过了500公斤,这个数字超过了公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严建兵第一个走上委员通道,畅谈起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见解。

严建兵提到,去年,我国玉米的总产是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了290万吨的蛋白,如果这些蛋白都被有效利用,相当于我国少进口700万至800万吨的大豆。“大家不要小瞧这一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都弥足珍贵、来之不易,每多一个百分点我们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保障。”

“银发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2035年将超4亿。

对此,金李表示,人口老龄化并非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随着全民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仍可继续创造价值。

金李建议通过建立研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渠道开发老龄人口红利。“银发经济需聚焦养老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趋势,既涵盖衣食住行基础需求,也包含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精神追求。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将达30万亿元,2050年至少创造1亿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金李表示,近年来他围绕市场化养老、异地养老和普惠养老金融展开调研,建议坚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银发经济本质是人文经济,探讨‘如何优雅老去’的文明命题,既要满足生存需求,更要滋养精神家园。”

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位

赵宏在“委员通道”上回应了记者关于我国近年创新药械发展的问题。赵宏表示,过去一年,我国批准上市新药48个、器械65个,在研新药数量也已跃居全球第二位。有更多国产靶向、免疫、细胞治疗的药物成功出海,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设备也先后问世。“在这一领域,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由仿到创、由弱到强的康庄大道。”

创新药械的研发是向无人区的探索,它的高投入、高风险常常被用三个“10”来形容——10个亿的投入、10年的时间,以及不到10%的成功率。赵宏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如果能够更早去和科学家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能够打通从实验室到病房的最后一米,把这10%向上再拉一拉。“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积极投身于创新药械研发,用研究找武器、向科学要奇迹,我们战胜疾病的工具箱就会越来越丰富,我们的本领会越来越强。”赵宏说道。

我国工业机器人装载量超全球半数

乔红表示,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已达到全球的1/2以上。同时,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人形机器人的形状像人,自由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工具,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乔红表示,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也是通用实体人工智能系统的典型代表。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了Q系列人形机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通过智能算法对硬件系统不足的补偿,通过类脑智能、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核心壁垒。”

乔红认为,机器人系统将面向国家更大更重要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批量性,还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生产性、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如何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自动化的稳定性、可靠性,与机器人的系统性相结合、类脑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充分融合,也成为这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

城市更新需要政府百姓市场三方合力

如何看待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马建堂在“委员通道”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坚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去年企稳回升向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新进展,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深厚的底气。”

“截至去年底,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40万人,营业收入也超过了2万亿元,已经成为我们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黄绵松表示,生态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也已成为我们现在的重要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环保产业旺,百姓呼吸畅,腰包鼓,心里亮。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进程中最关键要做到什么?周岚认为,需要政府、百姓、市场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把握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4个环节的全过程。

林松添则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他表示,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三共”原则,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的人民,引领世界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