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印萍受访者供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作为海洋大省,山东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十四五”期间,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去年我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7.1%。
从事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多年,住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亲身见证、经历了山东省勇担海洋大省责任,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光辉历程,她也始终关注自然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从事本职工作和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中,不断将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服务应用于海洋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等方面。
“我国是陆海兼备型国家,陆海相接,坐陆临海,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和统筹陆海两种资源,将陆海系统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在印萍看来,作为陆海相连的区域,海岸带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加强海岸带的地质工作刻不容缓,“开展以重点经济区带为核心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监测、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迫切。”
印萍说,海岸线就是她工作的一线场所,过去的30年来,她几乎走遍了我国沿海的各个地方,“我所在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多年来,致力于摸清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的‘家底’。”
多年来,印萍等多位科研人员以解决重大海洋基础地质问题为目标,查清重点海域基础地质特征,提升地质构造、地层沉积、岩石矿物、地形地貌等基础地质认知,深化成矿、成藏、致灾、生态等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认识,持续提升海洋基础地质认知水平。
在印萍的带领下,我国的海洋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现已编制出版的《中国海洋自然资源图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洋自然资源全貌,使得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应用示范区取得新成效等。
据了解,2019年两会前,印萍应邀参加了最高检组织的“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推进会,在会议上,她了解到了检察公益诉讼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损害鉴定难”等问题。“我长期从事的就是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所以我对此非常关注。”印萍表示,由此应该发挥国家公益性海洋调查研究单位的科研和检测技术优势,助力海洋公益诉讼工作。
经过充分调研后,2019年两会,印萍提交了“完善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检察公益诉讼相关制度机制”“科研与司法互动,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平台”等建议,上述建议得到了最高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的高度重视。
在另外一次调研工作中,印萍了解到青岛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湿地生态损害公益诉讼案,历经30多次现场勘查、10多次专家论证,依然因“这里是否曾经是湿地”的争议而致案件推进困难。于是印萍就带领团队赶赴现场,开展勘验,通过调阅卫星遥感资料,出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专家意见等,出席听证会,最终推进了案件的迅速办结。基于团队丰富的科研经验,她又向当地提出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建议。最终,涉案区恢复成为水草丰茂、沙鸥翔集的河口湿地和旅游景区。记者了解到,这一案例已成功入选全国海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国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升海洋资源环境国情认知水平、强化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底座。”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印萍从所长领域出发带来了一份涵盖面更广的“加快制定地质调查法建议”。在印萍看来,制定地质调查法对于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基础先行作用,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