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可以说,两部指南不仅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普及划定了路线图,更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展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系统思维与前瞻视野。
培养模式新在哪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看点颇丰。其中,《教育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体系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在中小学阶段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学生从小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知框架,为后续深入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认知和理解,避免盲目追捧或恐惧人工智能。
而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使学生在不同学段能够逐步深入地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通过趣味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如简单的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等,培养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初步的认知能力。
《使用指南》则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同时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指南》在推动智能批改、个性化学习等23项典型应用场景落地的同时,首创“数字护栏”制度:建立生成内容溯源机制,开发未成年人专用语料库,设置伦理审查委员会。这种“发展-规范”的并行策略,既避免了欧洲过度监管导致的技术应用迟滞,又克服了某些国家放任发展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为全球提供了技术治理的中国方案。
关心问题有解答
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日前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以此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
而对于学生家长,如何提供助力则是最为关心的话题。家庭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起到重要的协同育人作用,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提到,要鼓励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同时,鼓励家长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开放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以及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此外,还应鼓励家长引导学生参与研学实践和交流活动,形成课堂学习、家庭延伸、社会实践相互衔接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人工智能“使用红线”,《使用指南》指出,学生应避免在作业中简单复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避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参加考试与测验,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避免在展现创造性或个性化表达的学习任务中轻易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丧失个人思考与观点等。
新型人才待育成
有相关分析就指出,两部《指南》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重构。通过构建“通识认知+专项技能”的矩阵式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教育从单一学科升级为跨学科融合载体。历史课上用NLP技术分析文献演变,生物实验中用计算机视觉追踪细胞分裂,这种全学科渗透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用智能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元能力。深圳某实验学校的数据显示,开展AI融合教学后,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测评得分提升37%,创新项目获奖数量增长2.1倍。
更有分析认为,在全球教育竞争转向数字素养的新赛道上,中国的政策创新具有范式意义。不同于美国依托科技巨头推动的碎片化实践,中国构建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的体系化推进模式,既能保证教育公平性,又能形成持续迭代的生态系统。这种顶层设计思维,正在重塑未来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当其他国家还在争论AI是否应该进入课堂时,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全学段的能力培养框架。
可以预见,随着指南的落地实施,中国基础教育将孵化出独特的数字素养培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应用,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真实问题驱动、跨学科项目实践、伦理价值引导的三维建构,培养具备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