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让孩子远离“橱窗人生”

2025-05-23 15:06:1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从亲子生活到才艺展示,从美妆博主到带货主播……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记录儿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亲子类账号迅速走红。这些账号通过展示孩子的天真烂漫吸引大量粉丝,进而植入广告、开设商品橱窗。一些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网红儿童”批量生产。

当孩子的笑脸成为商业营销的“流量密码”,当童真被明码标价,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生活在“屏幕橱窗”里的“网红儿童”,真的快乐吗?他们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用小孩哭闹打架来“吸睛”?

“试一款不脱妆的粉底液”“这个口红好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商家让儿童测试成人化妆品,稚嫩的面孔在镜头前熟练地介绍产品效果。一名美妆博主用儿童模特测试粉底液的“不脱妆效果”,用水壶喷脸、隔着纸巾大力拍打脸部,并称产品“儿童都能用”。

一些博主为了售卖服装,以成人妆造打扮儿童,美其名曰“潮童”。有的儿童衣着暴露,穿着露背装走“猫步”;有的一头卷发,戴着墨镜,涂着烈焰红唇在镜子前跳舞。

还有一些博主和MCN机构刻意摆拍“博流量”短视频,故意制造矛盾冲突,用哭闹打架“吸睛”。在某社交平台中,多个“高赞”视频记录儿童在室内外“爆哭”的场景。

一些视频甚至以“姐妹争宠”“兄弟互殴”为主题设计剧本。某平台一位博主的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记录双胞胎兄弟两人吵架、哭闹。其个人主页上,“定格”在孩子哭喊状态的封面赫然在目。

此前,有关部门虽进行了专项整治,但一些以拍摄儿童暴饮暴食场景为主题的短视频账号仍活跃在多个平台上,它们以“吃货儿童”为噱头,炒作儿童“大胃王”。在一名博主的视频中,幼童用小手疯狂抓取食物、塞满嘴巴,酱汁残渣遍布面部和衣服。在另一个账号发布的视频中,3岁孩子体重已达71斤,视频里的妈妈说:“今天已经吃了100个草莓,腿粗得像猪一样。”

谁在制造“网红儿童”?

当下,“亲子”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内容品类,部分家长和MCN机构由此盯上“童年经济”:镜头前的家庭生活被精心编排成“商业剧本”,父母褪去监护人身份转型成为“儿童经纪人”,编造故事只为收割流量、谋求经济利益。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带娃带货”字样,出现大量“全职妈妈”“宝妈”介绍打造带货账号的经验。媒体调查发现,某MCN机构提供的合作套餐价格有单月5980元、3个月的“帮起号”12980元、6个月的“专业博主”22980元。一些传媒公司还会将这一类型的头部账号作为成功案例拆解分享。例如,一名博主在视频中宣称:“每天拍拍吞金兽(孩子),一个月保守10W+。”还有博主称,“零投入”做到了1000万元销售额。

另一方面,因为在孩子身上看到“钱”途,部分家长动起“啃小”的歪脑筋。有的家长将运营亲子账号视为“家庭事业”,宁愿辞职做全职助理。有人为维持账号热度,要求孩子日更视频,甚至停学专注“网红事业”。一条广告报价过万元的诱惑,让一些家长对此趋之若鹜。在一些视频中,“宝宝”们的服装、玩具、食品和生活中的各种用具,都随着带货内容更换,孩子懵懂间就变成了“带货主播”。

据业内人士介绍,以萌娃为主的这类账号,接广告的黄金期是孩子5岁前。孩子上学后,娱乐性和话题性会减少,账号收入就会下滑。尽管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能利用不满10周岁的孩子作为广告代言人,但是,“网红儿童”账号要么开设商品橱窗,要么家长直播带货,要么在视频里植入软广告,让商业推广和记录成长、生活分享实现“无缝衔接”。

亲子类视频之所以能“火”,也与各大平台的流量倾斜相关。据记者了解,多家平台主动通过推广活动和打榜赛等方式,刺激相关内容生产。

晒娃变“生意”是否违规?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这些行为不仅涉嫌违法,更将儿童过早卷入商业化的漩涡,剥夺了他们本该享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务院2002年10月1日发布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指出,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

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立红指出,判断儿童签约MCN机构是否违法需要看协议内容是否侵权。10周岁以下儿童不能做广告代言,机构在签约后让儿童代言则违法;对于10周岁以上儿童,法律未明确禁止。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分析师刘鹏飞表示,即便监护人同意,有关方面也应建立评估机制,不能让拍摄短视频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而应从孩子长远发展出发,摒弃短期思维,为孩子筑牢成长根基。

“绝不能将儿童变成赚钱的工具。”李立红告诉记者,如果家长或机构发布的内容侵犯儿童权益、强制儿童劳动、影响儿童正常发展,就会存在违法风险。平台要强化对低俗、侵权内容的管控,限制其传播,平衡商业运营与儿童保护。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