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微专业破局高校人才培养 “小切口”撬动大变革

2025-10-16 09:48: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就业市场变革的双重驱动下,“微专业”正悄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股新浪潮。从南开大学聚焦“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的跨学科探索,到山东大学首开“古典文学”微专业的先行试水,再到全国高校密集布局腐蚀防护、智慧水务、数字医学等前沿领域,微专业以“小而精、专而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直面行业急需。这一趋势背后,既有教育部“双千”计划的政策助推,更是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重塑人才能力图谱的深刻转型。

多所高校新增微专业

近期,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微专业第一课开讲,标志着全国高校首个聚焦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领域的微专业教育项目正式启动,全面推动反洗钱教育基地建设。

据了解,学校金融学院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内控合规监督部全球反洗钱中心,整合政策理论、行业实践与教学资源,共同设计教学方案,集聚三方师资优势,携手打造高质量的反洗钱教育品牌,为学生提供前沿、专业的教育支持。该微专业系统引入反洗钱专业知识体系,聚焦维护金融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以“金融+法规+技术”为核心内容,培养具备国际合规视野与实操能力的反洗钱复合型人才。

根据南开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显示,该专业课程融合金融、法律与科技(如AI监测、区块链追踪),通过真实案例推演、反洗钱系统模拟(如SAS AML)及大数据分析技术(NLP、图计算)强化实战技能。

据悉,“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微专业2025年计划招生50人,原则上面向2024级、2023级在校本科生,不限专业,优先录取有金融学或计算机、人工智能、法学背景的学生,以保障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系统学习,实现跨领域能力融合。

今年,不少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例如,北京农学院开设树木医生和农业知识产权两个微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开设了植物生物安全、奶业科学与管理、智慧水务管理、数字贸易与金融4个微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本学期首设腐蚀与防护、健康医学诊疗装备、传感器与物联网等13个微专业。

山东大学首吃“螃蟹”

其实,微专业并未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建设与发展完全属于高校的“自选动作”。目前,“微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为学科前沿或交叉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旨在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创新人才。

在全国,山东大学最早开始微专业探索。2018年,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在全国推出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这也是全国首个正式推出的在线微专业,迈出了微专业领域探索的第一步。学校微专业建设此后逐步展开,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趋势立足学科交叉大背景,瞄准各学科个性化科研方向——区块链微专业、北斗新时空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医学植入体增材制造微专业等应运而生。

目前,在山东大学,学生们可以读的微专业有60余个,这条“小而精、专而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正释放出“大能量”。以医学融合与实践中心开设的修复重建外科学微专业为例,创新采用沉浸式情景教学将手术室搬到课堂,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在实践中淬炼学生的临床技能。如今来自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的第一批14名学生已顺利毕业。

驻鲁高校中,中国海洋大学在2020年开设了首个微专业“海洋历史文化”。该微专业发挥海大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海洋学科优势,鼓励学生更多接受跨学科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海洋历史文化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接受史学理论、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海洋观。此外,该校还开设了创程—创新创业管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微专业。

此外,青岛科技大学今年开设了35个微专业;青岛大学开设了数字智慧医学微专业;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智能农机装备控制微专业。

“双千”计划指引方向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提出,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行动。聚焦人才市场急需,建设一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中心,指导各地高校联合企业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就业能力。

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7月,教育部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面向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着眼帮助其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遴选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全国高校共设置2025届毕业生修读的“微专业”2654个,修读毕业生7.4万人。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双千”计划以促就业为目标,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围绕这一目标,“双千”计划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具有一定特点。据悉,该计划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人才急需领域,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主要面向本科、高职(专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

其中,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根据计划,高校要结合实际需要,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微专业,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学习专业课程群3—10门课程,完成学习任务。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则主要分为基本素质提升类、专业技能训练类、人工智能应用类、实习实践类。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