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冷美人’退赛”“保险女销售请假参加荒野求生赛”“25岁女孩海岛求生吃了50只老鼠”……近期在各平台频繁冲上热搜的词条,共同拼凑出这样一幅令人瞩目的社会图景:呼啸的“荒野之风”,裹挟着现代人的焦虑、好奇与渴望,从张家界的山巅,吹向全国各地。
张家界荒野求生比赛,从第一季的声名不显,到第二季火爆网络,节目组是如何做到的?赛场内外都有哪些财富和流量密码?在耀眼的光环背后,比赛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又该如何正视?
追剧“体验”引发全民围观
近日,张家界荒野求生比赛火爆网络,其实这并非当地首次举办类似赛事。第一季比赛已在今年7月—9月举办,冠军奖金为10万元,第二季冠军奖金升级到20万元。目前该赛事全网浏览量已超过110亿。
据赛事主办方介绍,首先是真实版“绝地求生”给网民带来了新鲜感。七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户外资源,为荒野求生这种赛事提供了绝佳赛场。在这样一个天然的竞技场,来自全国的百名选手钻木取火、吃虫野宿,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绝地求生”。这种不加修饰的荒野状态,给人们带来区别于传统户外节目的新鲜感。
另外,素人中的“荒野明星”引发广泛关注。如果说第一季选手们多是靠专业技能获得关注,那么第二季则是靠反差感和好心态引发了更广泛的共情。来自云南的“冷美人”在荒野中坚持了30多天;锦屏县的苗家汉子“苗王”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弃医从野的四川小伙“林北”,凭借“返祖”行为圈粉无数,让人直呼“看到他就想笑”……
最关键的是,追剧式“体验”让网友津津乐道。“我们让大家像追剧一样追比赛。”主办方在多个社交平台搭建内容矩阵,通过全程直播和大量的短视频记录、发布赛事赛况和选手动态,持续且多元的内容输出,激发了网友对荒野求生比赛的好奇,成功引起全网围观,多次斩获各平台热搜。
社交媒体时代,这个荒野求生节目还做出了养成感和互动性。除了20万元奖金外,赛事还设置“10天生存任务奖”和“粉丝最认可取火奖”“粉丝最想鼓励选手奖”等多项粉丝互动奖项。网友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出圈选手的个人热度反哺赛事,让这场赛事在全网形成持续吸引力。
“茹毛饮血”“全员返祖”
第二季张家界荒野求生挑战赛10月8日正式开赛,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观察到参赛选手的状态,而这些选手风餐露宿、“茹毛饮血”“全员返祖”式的生存方式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为什么这么“惨”?
事实上,参赛选手的确面临严苛的参赛条件。按照比赛规则,选手需从零开始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比赛全程需在无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仅凭限定的基础装备,完成野外庇护所搭建、水源净化、野外食材寻找等极高难度的挑战任务。物资配备上,半决赛每人将获得一把柴刀。衣物携带方面,半决赛选手仅能自带2条内裤、2双袜、1双鞋、1条外裤、1件长袖卫衣、1件外衣。
经过一段时间比赛,选手们无不出现形容枯槁、蓬头垢面、衣着褴褛的状态,甚至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来自河南信阳的退役特种兵王昌繁,赛前被看作夺冠热门,但在11月7日正式离场。截至退赛前,他29天瘦了25斤,身体已到缺盐极限。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剂学专业的选手“林北”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比赛进行至27天时,因为缺盐体力大不如前,出现了水肿、乏力等症状,后面他找到了马齿苋、蟋蟀、蚂蝗补充盐分,“感觉又活过来了”。
坚持到后期的唯一一名女选手是来自云南的95后“冷美人”,比赛中,她吃香菇、野果、野菜,烤蚂蚱、喝浑水,10多天瘦了10多斤,手指与嘴唇开裂。她在生理期第二天即开始参赛,赛事方为其提供卫生巾和湿纸巾,但无其他特殊照顾。第36天时,她因生理期剧痛在地上打滚,误以为是肠梗阻,痛哭但仍坚持不放弃。但在11月14日,她还是因健康原因被送医,诊断结果为营养不良,体检未通过宣布退赛,目前经输液补充营养后无大碍。网友说她:“既有涂指甲油的精致,也有吃树叶的狠劲儿。”
节目爆火带来巨大收益
赛场内的“狼狈”换来的是可观的收益,节目爆火后为参赛选手带了流量和不少变现机会。
就拿女选手“冷美人”来说,虽然因营养不良退赛,但她的收获不小。住院治疗期间,赛事方带着奖金到医院看望她。赛事方表示,其治疗费用由张家界七星山公司承担。“冷美人”虽然未进决赛却是“女士冠军”,为其再加2万元奖金,合计26600元。此外,赛事方董事长个人赠送红包,粉丝还称其为“万里挑一”的女人,送她10001元,赛事方转账12001元奖金。此外,“冷美人”还获邀担任张家界旅游推荐官和七星山景区形象大使。
此外,“弃医从野”的00后选手“林北”凭借“返祖”行为和频出的治愈金句,圈粉无数,成了网友口中的“荒野第一哲学家”。相较于其他选手的求生模式,“林北”的参赛画风显得格外清奇,他唱歌、背诗、爬树摘果、学猴叫,全程不见对荒野求生的担忧,满是对“返祖”流浪的新鲜好奇。
相比选手个人,这场比赛给主办方以及赞助商带来更大收益。户外运动品牌“骆驼”赞助了本届赛事,其产品在直播和采访中频繁露出。媒体报道,赛事期间“骆驼”品牌搜索量暴涨30%,选手同款装备销量看涨;“双11”期间,“骆驼”在天猫平台开售30分钟销售额即破亿元,并一度位列抖音运动户外品牌榜榜首。
赛事安全问题仍是隐患
张家界荒野求生赛事彻底出圈了,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公众对其安全性、合规性的讨论。整体来看,荒野求生项目要走的路还很远。
像此前赛事中有选手被烫伤,却在三天后才被强制退赛接受住院治疗,显然太不负责任。再如,一位选手在湖南怀化“通道杯”荒野赛场上的临时住所突然失火,尽管火被扑灭了,但仍给活动主办方提了醒:安全责任该如何落实?安全员、医疗人员的配置,费用的收取等等,都应有相应的规范,不能随意挥洒。
以安全管理为例,比赛既然强调“野”,自然会最大程度减少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干预。野外生存往往面临着难测的风险,一些参赛者往往也过高估计自己的适应能力,危急情况下举办方有无能力及时介入,直接关系到参赛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极限生存,人体需要的能量都要从野外获取,就必然会出现营养缺失问题。据专家介绍,缺钠、高钾,或者营养不均衡都会对选手身体造成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活动举办之前,对选手身体状况作充分评估,并普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
此前,有荒野求生赛事策划人指出,举办方应配备GPS定位手环,实现选手定位、心率监测和电子围栏功能,只要选手身体有异常或者选手走出赛场界限,就能发出警报,赛事方可以实现一对多实时监测等等,这些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技术赋能。
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发布的《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提出了资质、报批等相关要求,但这仍属于粗线条约束,考虑到荒野求生“场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文旅、林业等部门也应协同治理。同时,诸如安全责任划分、行业从业标准、收费标准等,都应逐步建立规范。
总之,荒野求生虽然刺激,但绝不能让它变成一场“拿安全换流量”的“幸存者游戏”。参与者、主办方和相关管理部门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否则一旦悲剧发生,谁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