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2021-09-02 09:22:5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对很多80、90后来说,学生时代让他们最难忘的莫过于“课间十分钟”的嬉笑玩耍,放松减压。


        如今他们已为人父母,可他们的孩子却没有他们儿时的“幸运”。如今的“课间十分钟”,变得越来越安静。小学没有足够的场地,加上在走廊上打闹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孩子们便被“圈养”起来,除上厕所外不能随便出教室,只能在座位上和邻桌同学小声说话。初中生虽不再追逐打闹,却总被学科老师拖堂,将半天的课上成了“连堂”。

 

 

课间十分钟让学生尽情释放天性 记者 王晓峰  摄


        新学期开始,由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将正式执行,其中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孩子们期盼的父母小时候的“课间十分钟”要回来了。

 

 

        课间打闹喧哗算违纪扣分


        只允许和邻桌小声说话

 

        提到学生时代的“课间十分钟”,很多80、90后都记忆深刻。下课铃一响,男生要么抱着足球冲出教室,飞奔向操场,要么在走廊里嬉笑打闹。女生则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抓石子……整个校园充满欢声笑语。上课铃响时,不少男生都会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要调整好一阵才能平静下来。甚至当时还有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曲《哦 十分钟》,表达了学生们在课间十分钟的欢喜之情。 


        如今,80、90后已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也都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每每聊起自己当年上学时热闹的课间场景,“10后”们却丝毫无感,无法理解父母当时的快乐。除了年代感的“代沟”,更多是因为现在的“课间十分钟”已变得静悄悄,学校以安全隐患、纪律管理等理由把孩子“圈养”起来。


        周女士的儿子洋洋(化名)开学上五年级了,报到当天,最让他高兴的是,他们新换了班主任,和之前的班主任管理方式不同,这个班主任允许他们课间出教室玩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周女士告诉记者,儿子所在学校空间有限,学生们下课都去操场或校园里玩耍跑不开,且儿子所在的班级在教学楼的四层,课间十分钟除了喝水、上厕所,楼上楼下的跑也来不及,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明确规定:除了大课间集体下楼做操以及上体育课外,其余时间不允许学生下楼玩耍。


        老师不让下楼玩没关系,洋洋就跟同学们在走廊里跑跑跳跳。可上了四年级后,班主任又制定了“新规”:因为走廊比较狭窄,跑跳打闹会滑倒、摔伤,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且喊叫声太大也显得秩序很乱,所以也不允许他们在走廊里玩,课间直接不让出教室了。


        “课间有同学值勤,看到有同学在走廊里跑跳或者大声喧哗,就会记下来,然后给班级扣分,直接影响班级流动红旗的评选。”洋洋说。“老师也不让在教室内跑跳打闹和大声喧哗,只允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和四周的同学小声说话,或者自己看书,准备下一堂课需要用的书籍等。”


        而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虽说不会像小学生一样跑跳打闹造成意外伤害,但因为个别学科老师会“拖堂”,有时上午的课就会上成“连堂”,学生几乎没有放松休息时间。

 

        课间“圈养”压抑天性


        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减弱

 

        “小孩哪有不磕磕碰碰的,摔打一下会变得更皮实。”相信很多80、90后小时候会时常听到自己的父母这样说。尤其是男孩子,头上挂彩、身上有伤是常事,小孩不觉得多严重,大人也不会太当回事儿,更不会因为孩子在学校摔倒磕伤就去学校找老师。但如今,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80、90后为人父母后,却无法忍受自己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孩子哪怕手划破皮,都要第一时间找老师问清楚。更有甚者如果孩子受伤严重,家长会去学校讨说法,甚至索要巨额赔偿。也正因如此,很多老师会采取“保守”的管理方式,不能让学生出现一点安全隐患,严格限制课间活动范围、活动强度。


        这样看似乎孩子们是被“保护”起来了,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上课一直盯着黑板或投影仪,下课又被“圈养”在教室里,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眼部疲劳得不到缓解,导致近视高发。再就是“小胖墩”问题,同时,学生的运动量减少,运动能力减弱,如果突然参加剧烈运动,容易造成猝死风险。湖南长沙的14岁学生,在参加学校的1000米体测时,倒地猝死;河南周口的15岁学生,在操场跑步时,突然后仰摔倒,不省人事后去世……这样的悲剧令人心痛不已。


        另外,孩子的天性被束缚,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曾有媒体报道: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济南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徐胜男表示,以前孩子们放学写完作业就可以在院子里玩耍,一大群小伙伴一起玩,到了饭点都叫不回去。现在,大家住在各类小区里,人多车多,孩子们独自下楼玩的风险增高,家长不能时刻陪伴,所以只能呆在家里。孩子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以至于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压力无处释放,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在学校课间休息时间也被剥夺了,那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减压能力就会越来越弱。


        教育部要求把课间还给孩子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今年6月,由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此《规定》将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


        此外,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则进一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该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有了政策支持,相信今后孩子上学不用再那样压抑了,孩子们能更好地享受课间的十分钟。济南市槐荫区润元实验学校校长张芳表示,学校鼓励学生在安全的状态下,在下课时去操场跑一跑、跳一跳,这样简单的动作便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爱玩爱运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解放天性,不能束缚天性。”同时,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通过做游戏、聊天等方式结交朋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整理上节课的书本,准备下节课所需要的物品。这个过程既能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在新学期还开启了课后延时服务,做到了早到校有人看,午休有人管,下午放学后延时到6点。“我们开设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劳动美术素养、体育素养四大系列20多种特色课程,孩子们可自由选择参与。从前期摸底的情况看,全校280多个学生,有250多个孩子主动申请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张芳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