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立冬节气刚过,秋去冬来的季节交替随之而来,日前的一场冬雪增添了几分立冬日的仪式感。不仅当下,古人过冬也有着别样的仪式感。初雪时节踏雪寻梅的赏冬之旅,三五知己围炉夜话的深夜畅谈,抑或是对酒觥筹的宴饮之乐……不妨透过博物馆里珍藏的文物,解锁古人过冬的仪式感。
踏雪寻梅韵味浓
冬日出游,赏雪景是一大打卡热门选择,于古人而言也是如此。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咏雪名作,在博物馆展出的书画作品中也有不少对雪景的描绘。山东博物馆藏清代刘度所绘的《雪山行旅图》中,树木石皴以细笔描绘,除枝干以粉笔渲勾外,均用弹弓弹粉之法,将粉水洒落于画上,表现雪花纷飞的生动景象。
与踏雪相对应,寻梅也是古人冬日的意趣之一。山东博物馆藏清乾隆时期的白玉梅花扁瓶瓶口如同小亭子掩映在雪中层层叠叠的梅花中,梅花细腻,纹路清晰,掩映瓶身。该瓶玉质洁白纯正,造型端庄典雅,琢制精巧圆润。瓶身为扁体,两侧寿石、菊花、梅花巧妙的组合其上,寄托对长寿的祝愿和期盼。
此外,孔子博物馆藏清·冷枚“梅花高士”图轴为孔府旧藏,土轴上所绘高士身着红衣,头戴巾帻,慈眉善目,正观赏侍者手持的梅花;其身后侍者,身着绿衣,为高士撑伞。画中的高士,冬日身着便服,与童子踏雪观梅,尽显闲适与风雅。
对酒觥筹众宾欢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屋外天寒地冻,屋内三五知己围炉夜话,这便是古人冬日里的平淡幸福。孔子博物馆藏清·錾刻花蝶纹瓜棱形铜手炉就是古人冬日的取暖用品,造型别致精巧的手炉让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
围炉夜话,对酒觥筹,是古人冬日里的仪式感。在古代的宴会场合中,温一壶 酒对坐言欢也是一种别样的趣味。和现在不同,古人喝酒十分讲究。他们从酿酒、温酒到饮酒,甚至是饮酒时使用的酒器都种类繁多,颇为讲究。
济南市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商代晚期变形兽面纹亚醜铜罍就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青铜酒器。“亚醜(通‘丑’)”青铜罍属通高42厘米,口径13.4厘米,重9千克。直口,高颈,有盖,圆肩,深腹,腹下敛,矮圈足。因盖内及口内均有“亚醜”两字的铭文,因此被称为“亚醜罍”。据了解,此器形体高大,表面光亮,纹饰清晰,保存完好。器身内外没有一般青铜器刚出土时的铜锈或泥土,而是通体乌黑幽亮,包浆灿然,应是早年出土后经历代收藏者把玩揣摩珍藏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此青铜罍盖内及口内均有“亚醜”二字铭文。而带有“亚丑”铭记的铜器自宋代以来多有发现,多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可能是此地一个部族的称谓。
随着历史发展,酒器的种类也愈加丰富,继陶器、青铜器之后,以玉壶春瓶为代表的瓷器也成为古人饮酒之器。济南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元代釉里红折枝花纹玉壶春瓶,该瓶于1969年出土于济南市大观园附近,这也是釉里红瓷在济南市首次出土,在全省来说,也十分罕见。该瓶瓶高23.4厘米,直径7厘米。瓷质细腻,青白釉,釉色润亮,撇口,长颈,垂胆式腹,器身有釉下彩的淡红色折枝花纹,并绘弦纹七周。
时至今日,现代人饮酒的酒器变得更加简单、实用、时尚。然而回溯历史,那些承载着古人饮酒风尚的酒器依旧精美,映射着古人过冬的别样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