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逐梦星辰大海 攀登科学高峰 代表通道传来好消息

2023-03-07 19:51:5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发自北京

3月7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举行。六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与中外记者进行交流,讲述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分享了一项项耀目的科技成就,砥砺人们奋斗不止、逐梦未来。

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月球和火星探测我们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更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的规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师孙泽洲表示,作为一名航天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赋予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深地体会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对于使命目标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孙泽洲和团队亲手研制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这些使我们国家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月球,可以说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孙泽洲说。

牢牢掌握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核心关键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主持研发的“海牛Ⅱ号”深海钻机被誉为“深海神兽”。2021年4月7日,“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向地下钻机231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着这一海底钻机在海底实际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多年来,万步炎和团队秉持着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努力方向的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定科技自信,勇攀科技高峰。从最初钻探深度不到1米,到20米、60米,一直到现在领先世界的231米,一次次刷新了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也一步步见证了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装备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目前,我们已经在太平洋等大洋,在我国的南海、东海等海域钻出了2000多个中国孔,完成了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勘探,也结束了我国依靠国外钻探权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并且开创了我国利用海底钻机开展深海工程地质勘察的先河。这里面所有的核心关键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目前我们拥有150多项国家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可以说我们已经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万步炎说。

FAST已发现超过740余颗新脉冲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在代表通道上,给大家分享了他守护“中国天眼”的故事。

“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平塘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姜鹏和团队的努力下,“中国天眼”工程建设调试任务圆满完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姜鹏在31岁博士毕业后就到贵州省平塘县,当时正是“中国天眼”建设初期,面临很多技术难关,他和同事们攻坚克难,参与、见证了“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和运行。

“FAST对我来说,是人生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满足了我对理想工作的所有要求,就像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姜鹏介绍,截至目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超过740余颗新脉冲星。接下来他与团队还要尽快推动先导阵列的规划和建设,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望远镜性能,保持FAST的领先优势。

国家富强给科学家攻克难关提供强大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是国际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又是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校长,代表通道上,他谈了谈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解和感受。

2013年,薛其坤带领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内电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介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个全新的物理规律,对未来物理信息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后四年多的实验过中,组织了四个研究团队联合攻关,仅参与这项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就有20多位,制备了1000多个样品,最后才取得成功。这不但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同时也需要强有力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撑。

“以前咱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没有那么强,即使我们科学家有非常奇妙,非常好的想法,但是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我们国家富强起来了,这给我们国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良好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的事业和国家的富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薛其坤说。

孙东明:打破国外对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时间久了,手机就有可能发烫,反应也有可能会变慢。”孙东明介绍,原因就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改变,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就一定需要温度控制器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讲述了给芯片安装国产“空调”的故事。

经过多年努力,孙东明团队发明出一种“不到一角钱硬币大小”的温控器件,“通电一瞬间,器件的上下表面立刻就可以产生上百摄氏度的温差”,孙东明说,这像是给半导体芯片安装的空调,冬暖夏凉。

“从原材料的配方到关键工艺技术,再到制造加工设备,我们从全链条实现了完全国产自主可控。”孙东明说。这些研究成果也先后入选“2020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并在沈阳实现了落地转化。

孙东明介绍,去年7月,其研制的高性能温控器件,已搭载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火箭和卫星顺利升空,首次实现了国产温控器件500公里在轨验证,“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包括宇航级到工业级这样一系列的微型半导体器件的真正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国外对于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

刘小蓉: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我们解决许多老旧小区暖气不热、没有电梯、缺少绿化等老大难问题,分批次更换了老旧小区地下管网,修建了幸福庭院,安装了健身器材。”

全国人大代表、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表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和努力,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