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领读周刊】在艺术史中追寻园林之美

2020-10-17 15:30:4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艺术和园林都有着悠久的缘分,无论是近现代西方绘画大师莫奈、毕沙罗、梵高,还是中国艺术巨匠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都喜欢描绘他们日常居住、旅行所见的那些美丽花园。近日,艺术博物学作家周文翰出版新作《艺术家的永恒花园》,该书是国内首本解读近代艺术史中的园林主题绘画的原创人文通识著作,呈现了莫奈、塞尚、梵高、克利姆特、吴昌硕等37位中外艺术大师笔下的近百座美丽花园,带领读者通过伟大艺术家的视角认知园林之美。新书出版之际,记者日前采访周文翰。

记者:您著有《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中国艺术收藏史》等人文通识著作,且入选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中国出版协会年度好书、2019年度首都图书馆年度推荐好书等。这次新书创作的缘由是什么?

周文翰:我对园林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前做记者的时候就曾多次去苏州、扬州等地游览江南园林,写过有关的文章。10年前,在去印度、西班牙、意大利旅行的时候也会去参访当地的园林,同时,我发现在各地博物馆中也一直有很多描绘园林的绘画作品。当时就想如果把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绘画作品中描绘的园林场景和这些园林场景保存至今的同一角度的实景一一对照,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可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际进行下去。但从那时起,我就对园林和艺术的关系这个主题有了关注,之后在旅行中也写了一些园林、花木和艺术方面的文章,并收集了很多艺术史中有关园林的作品图片和研究资料,出版了《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后来因为参与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些艺术项目的策划,重新梳理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和一些思路,最终也就形成了《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和《艺术家的永恒花园》这两本书。

记者:《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和《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有什么不同?

周文翰:可以说是姊妹篇,《时光的倒影》 是以园林史为基本线索,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是比较宏观的,按照古今、地域的线索写文化史上的著名园林如何在艺术史中得到呈现,而《艺术家的永恒花园》则是以艺术家为线索,写印象派、后期印象派、表现主义画派、抽象画派和英国唯美主义画派、近代的海上画派等代表艺术家,他们如何描绘自己所居、所见的园林,视角更加个人化,如书中依次写了莫奈、梵高住过、画过的园林,都是和他们的具体经历、爱情、经济状况等细节有关,可以说侧重细节和体验。

写这几本书,对我来说有共通的体验,就是写书的过程好像是对自己旅行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回顾和总结,不断追忆自己旅行中参观的那些园林中的花木、人物,在博物馆中欣赏的艺术作品,也在不断用自己的经历和艺术家的作品相对照,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对我来说,这是在脑海中的进行的园林之旅。我相信,那些喜欢旅行、园林、艺术的人看了这本书,也可以用书中的文、图和自己的经验相对照,会刺激他们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艺术让园林存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记者:为什么书名是“艺术家的永恒花园”?

周文翰:艺术和园林一直有紧密的关系。古代如王维、文徵明这样的伟大画家都曾一再描绘园林,近代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中国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也都一再描绘园林或者花木,我觉得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看园林,也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自己喜爱的园林,这些现在都悬挂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或者私人收藏家的家中。其中一些园林,尽管在现实中已经消失了,但艺术家们留下了它们的样子,比如明清时期的一些园林已经毁于战乱,但仍然有一些画作将它们保留下来,可以说,是艺术让它们变得永恒起来。

另一层面,园林和艺术都是人类欲望的衍生物,它们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欲望创作出来的,有实用的作用但又超越了实用层面,投射了人类的很多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的成分,可以说每个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是独特和永恒的,它们固定了那一刻的光影,那一刻的体验。

记者:您书中写到,一些园林如意大利的莫雷诺花园消失了,只有一些残迹,但莫奈描绘它的油画仍然存在……是这个意思吗?

周文翰:每一座园林的存在,它的背后都有一段有关政治、文化、经济因素角力的动人故事。消失的园林也一样。画家的作品让它们在人们的眼中“复活”,让它们继续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这就是人类文明的特点,我们不仅仅活在现在,活在具体的物质中,也活在文字中,活在绘画中,活在想象中。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仅是写写画画那么简单,实际上它又会影响到后来人的实际行为,比如莫奈的画作让很多人对园林发生了兴趣,去法国吉维尼参观他的故居;也有人甚至把莫奈的花园设计理念用在自己的园林中,还有中国房地产商开发的社区直接以莫奈的花园名字为名,这些画作和现实彼此交织、强化。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代代人对于园林之美、艺术之美有追求、有渴慕,有想象,人们利用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修建各种美好花园,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中外艺术家对园林的不同呈现方式

记者:您觉得中外艺术家对园林的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周文翰:我曾经比较莫奈和吴昌硕这两位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都对园林有亲近感,莫奈亲自打理自己的园林,吴昌硕也曾经修葺、浇灌自己家的菜园兼花园“芜园”,他有一幅《芜园图》,画得挺随意的,就是回忆故乡的这座花园,他突出呈现了几棵树,其它都是简单勾勒、晕染,这和莫奈后期眼睛不好了之后画的那些睡莲的作品给人的印象类似。当然,整体来说,莫奈的画常常是一个整体或者至少是局部的园林景观,它们是一个自然光影下的场景,但是对吴昌硕、齐白石这些中国画家来说,他们常常是在纸上描绘几根枝条和一些花朵、叶子,它们是从背景中抽离出来的,甚至未必是对现实中某一花木的记录,而是综合了很多个人经验、参考了其他绘画作品中的图像,他们描绘的是自己觉得优美或者适合特定主题(如祝寿、开业等)的作品,那些枝条、花朵的形态都是画家“设计”的结果,在现实中很难看到那样形色的具体植物。但是,这些画仍然能唤起我们对花木、园林的想象,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吴昌硕、齐白石的画算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比梵高“更抽象”的画家。

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吴昌硕、齐白石的画作上通常有题跋、题诗等,把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宋代以来艺术的一大特点,从而把绘画和更宏大的文学、文化体系相关联,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特点。

记者:您最喜欢书中的哪一处园林?最喜欢哪一幅描绘园林的作品?

周文翰:书中我最喜欢的花园是19 世纪末美国女诗人西莉亚·特萨克斯特在肖尔斯群岛上创建的小花园。在这样一座海岛上修建花园、栽种草木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可以说为了这些微笑而美丽的植物,她在和那里的气候、海风、砂石对抗,这让我非常感动。当然,这种美丽也是脆弱的,这座花园已经毁于1914年的一场火灾。近年,在这座海岛上搞科研的海洋学研究专家尝试恢复了这座花园,这段历史也非常有意思,有机会的话我会专门写本关于这座海岛花园的书。

我喜欢莫奈描绘自己在阿让伊特的家的花园的作品,尤其是描绘自己的小孩、家人在花园中游戏、闲坐等场景的几张作品,虽然他画得非常快速,可是我觉得他内心是安静的、温和的,我挺喜欢这种家常的感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见习记者 朱德蒙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