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九九重阳节,养老话题提上日程。
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银发潮”的来袭,是对养老服务的又一次挑战。
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成功应对这一挑战,还需多方发力中未雨绸缪,做好“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编制,便是为此打好基石。
老龄“工程”
一直以来,中国在借鉴、参考他国人口老龄化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摸索,全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民意的养老之路。
据民政部按照相关部署,于去年上半年启动了“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的专题研究,正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论证有关规划内容。编制“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正是对老龄化的一种阶段性解答。
此前,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报告称,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
统计显示,2019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5亿,在“十四五”期间更将突破3亿。这是一个新的节点,也意味着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相对此前的五年规划,养老服务压力的突出也是“十四五”规划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评论称,民政部于去年上半年就启动了相应的养老服务规划编制工作,这种未雨绸缪的思路,是负责的,也是必要的。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近22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790多万张养老服务床位。民政部此前还明确提出,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这些都是一种务实的应对行动。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资源投入力度、专业化程度等的完善和提升,仍需要与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趋势赛跑。事先做好规划,多打“提前量”,非常重要。
诚然,科学评估生育政策与社会养老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相关制度设计上作出与时俱进的优化调整,或也是应对未来养老服务挑战可以着手的方向。特别是,当前正适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将为目前判断人口变化趋势和编制养老服务规划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银发经济
老龄社会的到来,同样蕴藏着“银发经济”的机遇,升级为老龄产业“新风口”。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随着老龄人口增多,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仅4万亿元,2018年增至6.6万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7.8万亿元。而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为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提供不可或缺的增量支持。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助推养老产业和服务的良性发展,也应纳入“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考量之中。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未来10-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参考国际应对老龄化的先进经验,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人口老龄化同样会给中国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老龄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所有类别。
随着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长,老年人经济需求和潜在购买能力将带动可观的市场消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孤独老人、病残老人和空巢家庭数量的不断扩大,对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年人相关的产品也存在巨大的需求,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一个巨大消费市场的潜力。
“夕阳”情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革新,老龄化群体逐渐成为数字产业的“新富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最早触网的60后进入中老年,“银发族”在使用智能手机的道路上突破了重重障碍,许多老年人也都捧着智能手机玩得入迷,其中不乏通过网络渠道,依托网购、外卖、滴滴打车等大数据载体进行数字化消费,老年人也逐渐成为数字化消费的生力军。
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指出,老年消费新模式孕育成长,网络消费成为新增长点。《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18年线上消费较2017年增长超65%,高于线上消费增长的平均水平。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银发经济”也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新蓝海”。
越来越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观念的认可,老年人出门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并渐渐成为“银发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年人生活单调,更加渴望丰富的旅游生活。
诚然,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银发经济”正在到来,以养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热度飙升,养老旅游因此被看做是旅游市场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在将来必定会迎来老年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孙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