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康养周刊】五一假期健康不打烊

2021-04-27 07:46:4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最美人间四月天”,今年劳动节将迎来五天假期,习惯了工作——家两点一线的众多公众朋友,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制定好了出行、游乐、聚会的计划?在众多消遣方式中,旅游、运动往往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寄情山水、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竞技比赛、高潮迭起,何等畅快淋漓。如何玩得开心、过得健康,专家提醒,五一小长假,别让这些健康隐患趁火打“节”。

专家呼吁新冠疫苗“应种尽种”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截至2021年4月2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490.1万剂次。

“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受种者本人,同时高水平的接种率可以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间接保护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获得免疫的易感个体,从而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和在人群中的流行。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就是要通过疫苗接种,在全人群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从而预防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流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丁淑军呼吁广大公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为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利武器。接种疫苗,护卫健康,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尽快接种疫苗。

“尽管现在疫情防控情况良好,疫苗接种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防疫工作仍不能忽视,继续做好自我防护,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丁淑军提醒,假期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持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

手足口病发病抬头,谨防中招

进入四月,令宝宝难受、家长头疼的手足口病,逐渐活跃起来,各大医院儿科门诊接诊的手足口病的小病号增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济南市每年3、4月份发病开始增多,5-7月为发病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宝宝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丁淑军表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被污染的物品等感染。手足口病可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发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丁淑军强调,成年人也可感染手足口病,感染后一般不会发病,但其携带的肠道病毒仍具有传染性,因此,成人也需做好防护及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传染给孩子。

五一假期,相信不少人走亲访友、亲朋聚餐少不了,饮食内容丰富,食物种类花样百出,公众在一饱口福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肠道传染病。“除手足口病外,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及各种其它感染性腹泻等疾病。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肠道传染病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在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携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使健康人得病。”丁淑军提醒,大部分肠道传染病发病都与饮用不洁水源和食用不洁饮食有关,也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外出时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预防肠道传染病。

野外郊游“小东西”危害大

春季出游除了应注意安全,预防上述多发传染病外,野外郊游还需防备两种“小东西”,它们极易诱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等两种传染病,严重时均可危及生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其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丁淑军告诉记者,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等,蜱虫每年3-4月开始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多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伴有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急速下降,严重的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蜱虫多栖息在树林、灌木丛等自然地区,市区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假期出游,进入有蜱虫出没的区域时,建议大家穿长袖衣服,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并佩戴帽子。蜱虫叮咬宿主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耳后、颈部和腋窝周围,由于蜱虫叮咬时或没有明显感觉,部分可出现局部发红,因此,当我们从野外游玩回来,最好进行全身检查和清洁。”丁淑军表示,一旦被蜱虫叮咬,需谨慎处理,如附近有医院可及时去医院处理,如没有医院可用手术镊将蜱虫从皮肤上小心地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扭转或猛拉蜱虫,避免蜱虫口器断裂遗留在皮肤内,拔下来的蜱虫要注意留存,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

“野外郊游时,还应注意另一类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其潜伏期为5至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被吸入呼吸道等途径而感染。”丁淑军介绍说,本病起病比较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部及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丁淑军提醒,外出游玩时,注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不坐卧草堆,不到幽深封闭的洞穴游玩。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鼠排泄物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一旦被老鼠咬伤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必要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切忌假期“报复性”运动

五一假期,外出旅行成了不少朋友们的不二选择,这往往意味着一天之中要走很多路,甚至是乡间土路或山中石阶。

“假期时,踝关节扭伤较为常见,一旦出现意外扭伤切忌热敷,应冷敷,最好用冰水混合物进行冷敷,后可用云南白药等跌打扭伤药物涂抹于患处,并用压力绷带进行包扎,注意止动。”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黄建城强调,当骨骼出现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并伴随剧烈疼痛时,可考虑为骨折。此时,尽量减少移动,及非专业处理,应尽快拨打120寻求医疗救援。值得注意的是,假期出游很可能是一家人同去,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韧带松弛等原因,跌倒后更易导致骨折。“假期或节后一段时间,门诊上经常有因为膝关节肿胀、剧烈疼痛就诊的患者,他们表示没有碰伤,也没有崴脚,不明白自己膝盖为什么受伤?”黄建城表示,因为关节退变,软骨磨损,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上下楼或登山等活动最磨损膝关节软骨。加之不少患者平时运动很少,突然长时间攀爬山路等过度运动,导致了急性膝关节损伤。”黄建城建议,出行游玩要根据自身年龄和能力范围选择适当的游玩地点及方式,老年朋友最好准备手杖、护具等,并适当行走,或选择代步工具。

除了外出游玩,不少年轻人假期喜欢运动,长时间泡在健身房,深蹲、举铁、俯卧撑等锻炼肌肉的运动更深得人心。“这些动作并不合适一次性大量进行,尤其是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突然短时间内高强度运动易导致关节损伤、肌肉损伤等,甚至引发肌肉溶解,并引发系列并发症,其中,急性肾衰竭是最为严重的一种。”黄建城解释说,临床上,肌肉溶解的患者肌酸激酶指标急剧升高;并有肌肉疼痛、无力和深色尿,如茶色或酱油色等典型症状;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腹痛等。因此,黄建城反复提醒,运动要循序渐进。运动前做好规划,制定符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运动量,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科学运动,不要一味求多,更不要突然进行大量运动。

日前,市民王勇(化名)趁着周末休息与朋友去了蹦床馆,在弹起落地时不慎扭伤脚踝,因右脚脚踝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朋友立即拨打了120,送至市一院就医,接诊的正是黄建城,“CT检查发现该患者为距骨脱位,即老百姓常说的‘脱臼’了,临床上较为少见。”近年来,蹦床因其刺激的体验吸引了不少“弄潮儿”尝试,成为了网红打卡项目之一。“从运动损伤角度简单分析,不恰当的蹦床运动或会对身体的软组织、关节造成损失,如扭伤、骨折等。蹦床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项目,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保护下进行。”黄建城强调,为了追求刺激和新奇,盲目尝试危险的动作不可取。儿童、老人等更不建议尝试该项运动,青少年也应该在成人的监护下尝试。

春季易发多种皮肤疾病

好不容易熬过严冬,终于盼来了草长莺飞的春天,春花的开放、小草的发芽,还有人们春游踏青的热情。 然而,“随着春暖花开时节的到来,门诊中各种皮肤疾病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琼表示, 春季是各种皮肤疾病易发的季节,如:季节性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虫咬皮炎及病毒性皮肤病等,其中接触性和吸入性过敏源引起的皮炎较常见。

“随着春天到来,气候转暖,各种花粉、植物花絮及真菌、尘螨等微生物,导致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同时可出现皮炎、湿疹,有瘙痒、红斑、皮疹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水疱、渗液等,若长期不好可能会形成色素沉着等。”陈琼提醒,当伴有胸闷、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由于春季紫外线开始变得强烈起来,因此一部分人可能患上日光性皮炎,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肤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经常暴露在阳光下的脸、颈、手臂等部位会出现丘疹、红斑、水疱、脱屑,伴有瘙痒等。”陈琼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外出活动的增加,虫咬性皮炎也随着增加,如螨虫、蚊虫、臭虫等多种小昆虫叮咬,局部出现风团样丘疹伴瘙痒或麻痛感,甚至局部会出现水疱、大疱等。陈琼表示,另一类春季常见皮肤疾病则是病毒性皮肤病,如:水痘、风疹、麻疹等。

因此,春季外出,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不负“春光”赏花踏青,一定要格外注意防护,谨防患上皮肤疾病。“易过敏的人尽量减少对过敏源的接触,少去公园等花粉、柳絮较多的地方,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戴上口罩、墨镜、帽子等;对于光敏性皮肤病患者外出时还应适当涂抹防晒霜、撑伞等,日常的饮食尽量的减少光敏性食物的摄入等;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尽量穿长衣长裤,减少身体裸露部位。一旦发现有虫叮咬时不要拍打,最好将其掸落或者吹落赶走。”陈琼提醒大家,易过敏体质的人出游前可事先准备一些抗过敏的药物。

注意这些,不让健康隐患给假期“添堵”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学会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咳嗽礼仪等预防方法。“尽管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良好,但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学会的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咳嗽礼仪等等好的卫生习惯,十分有必要继续保持。”

丁淑军温馨提醒广大公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勤洗手。其对于预防多种传染病来说都是最简单、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避免由于手触摸口、鼻、眼睛上的黏膜进入人体,降低接触传播的风险。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等情形后,都应该及时洗手;坚持佩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仍要佩戴口罩。如果患有呼吸道疾病,外出时更应该佩戴口罩,同时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距离;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手帕捂住口鼻。如果没有纸巾或手帕,可弯曲手肘捂住口鼻,尽量避免用双手遮盖;室内勤通风。经常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空气质量;讲好个人卫生。保持工作、生活场所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值得注意的是。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皮疹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孙淼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