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积淀已久的活态传承技艺,非遗承一方之文脉,续历史之篇章。在文旅融合趋势下,非遗也探索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与文创、研学、民宿、演艺的结合让非遗更具生命力的同时也为文旅融合搭建了新平台。
近日,记者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非遗视角探山东”活动中走进山东多地,确实感受到了传统非遗的一大变化:融合。与旅游、演艺、研学等多业态的融合催生了“非遗+”的创新模式,依托于此,古老的非遗在当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传承人在青州古城内表演非遗项目青州大鼓
非遗+旅游,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以旅游开发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是一大趋势,非遗进景区也成为了热门路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青州,也是如此。
《尚书·禹贡》中有记载:“海岱惟青州”,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青州市共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7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424项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潍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名,青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7名。
基于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丰富青州古城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竞争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青州古城以非遗为载体,打造了“非遗一条街”,通过演出、展示、体验等多种形式带动文旅融合。记者探访青州古城时注意到,古街上上演着内容丰富多样的常态化表演,内容涵盖体育竞技、民间传说、说唱、曲艺等颇具本地民间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既有唐宋四大名砚之首红丝砚、“抽纱之王”花边大套、百年老字号“隆盛糕点”的静态展示,也有扑蝴蝶、满族韵味十足的八角鼓、用绳索翻花的抖空竹等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工作人员介绍,古街上的非遗演出每天两场,每场演出2小时,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
除古街两侧的现场展示展演,青州古城内还设有非遗传习坊,汇集了花边大套、花键、石雕等多种非遗作品,通过集中展示的形式便于游客参观体验,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当中,同时不断吸收优秀元素,使非遗发扬光大。
非遗+展演,戏曲演艺新方式
非遗,除了传统技艺类,也有流传于各地唱腔宛转悠扬的戏曲。这些历史悠久的戏曲起源于民间,又通过博物馆的形式集中展示,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靓丽名片。建于吕剧发源地的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代表。
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吕剧就是其中之一,在2008年“东营吕剧”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作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不少经典传唱,《小姑贤》《王小赶脚》《李二嫂改嫁》等经典剧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为擦亮吕剧这张东营的文化名片,东营市于2013年建设成立了吕剧博物馆。记者注意到,博物馆由南北两栋楼组成,分为历史展厅、研学展厅、戏曲剧场、说唱剧场、室外展厅等五大部分。在通过展厅展示吕剧缘起及演变、发展过程的同时,博物馆内还设有戏曲大舞台,通过经典剧目的常态化演出传承吕剧文化。据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建成后,组织了“黄河入海 吕韵乡情”戏曲展演活动,组织全市专业团体、社会文艺团体开展吕剧、京剧、曲艺、民乐等室内外演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以吕剧博物馆为基地,弘扬吕剧艺术文化,博物馆还组织中小学生来博物馆开展吕剧研学活动,开设吕剧研学课程,通过观曲上妆、穿戏服、学唱腔等表演初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吕剧艺术的魅力。
在展览展示、展演体验的基础上,东营市吕剧博物馆还将进一步开发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并设立展示区进行展示,探索非遗传承的新方式。“下一步我们将不遗余力挖掘吕剧元素,讲好吕剧故事,让吕剧这个从黄河水之间流淌出来的曲调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工作人员介绍。
非遗+研学,活态传承新样板
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通过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让游客亲身感知非遗文化,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口传身授、活态传承是非遗项目的突出特点,正因如此,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研学游成为了当下火热的旅游方式。
位于青岛市的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集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及文化旅游于一体,以非遗文化知识普及、亲子互动体验、研学旅行、文化旅游、非遗项目体验及非遗文化展示作为主要定位。记者注意到,园区内设有古法造纸、活字印刷术、传统扎染、手工陶艺、泥老虎彩绘、传统剪纸、创意脸谱绘画、国学体验等多个非遗文化体验场馆,涵盖了青岛及山东其他地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让游客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据山东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汇聚了多种代表性非遗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家在零距离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中心在场馆展示的基础上与研学相结合打造了多种研学体验课程,既传承非遗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与文旅的融合是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在去年12月举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介绍,今后,我省将推动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积极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对非遗文创作品进行孵化提升,产出一批非遗旅游文创精品。”
今年,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成效将进一步凸显。我省将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组织开展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新创建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条件成熟的,积极推荐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产业发展方面,我省将支持非遗文创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建设。在挖掘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