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中秋共团圆。9月21日,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在四川西昌开播。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素有“小春城”之称,同时也是红军万里长征中“彝海结盟”之地,更是著名的航天城。中秋晚会的成功举办,凉山西昌再度引发人们关注,凉山神秘而独特的彝族文化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被公众聚焦。无独有偶,由凉山人何万敏书写的新作《凉山纪》近日出版。该作既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
还原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完整风貌
四川的地理地貌几乎算得上是一个微缩型的中国地貌,川西是高原藏区,川东是湿热南方,而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则是国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其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还能看到遍布街巷的彝族古文字。
何万敏,高级记者,现任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凉山州第十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何万敏不断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从西昌到金沙江,从毕摩文化到彝人之歌,在书中,他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读者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
何万敏新作《凉山纪》是一部用图像与文字记录凉山的书籍。书中,作者糅合了人文地理随笔和地方史志两种写作方法,既介绍凉山的风物人情、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又对凉山的人文多作描述。这些描述带有深厚的个人体验与感性色彩,又不失理性分析,对一些外界感觉神秘甚至误解的风俗加以厘清,以正本清源。
作家阿来曾言,凉山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是一种新的精神启示与引领,在这里,别样的生存方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他评价何万敏新作,作者游走在凉山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上,以真切体验,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细节,切进边地与民族的文化思考和判断,获得本质意义上的力量,用文学将之表达出来。“这是大地的书写,更是大地的咏叹。”同样,作家徐则臣也认为,一个作家成熟的标识之一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地理或文学原乡。“凉山,就是作家何万敏的文学原乡。”
书写凉山是最该用心的事
“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一个自我的生活圈子里‘旋转’,疲于奔命,却对脚下的大地知之甚少;对凉山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漠不关心,青春的冲动,使我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关于新书创作缘起,何万敏坦言,当意识到凉山对自己个人成长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为时已晚,而且“我固执地以为书写人文地理必须要有岁月的淘洗和人生的历练。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完全是随性而发,新闻写作属于记者职能,此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细究起来不免杂芜,耗费了时间与精力,也无甚结果。”所以,某一天自己幡然醒悟,书写凉山才是最该用心的事。
“作者何万敏出生、成长于大凉山,之后又长年工作于此,大凉山是他的故乡,更是其精神高地。新闻记者职业训练的敏感和洞察力,加上对大凉山的深厚感情,横断山区的高山激流在作者笔下也变得丰满而立体,充满‘温情与敬意’,饱含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该书责编李迪斐如此推介。
书中,作者书写时以地理作为时空坐标,以具体的人和事来勾画世居族群的历史面貌,以横断山脉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造就的文化作为历史线索统摄全书,由此形成了本书的十个章节:凉山·古道(蜀身毒道上的几座城),美姑·牛牛坝(探寻大凉山的主人——彝族的源流),西昌·邛海(“袖珍天府”西昌的三张面孔——马可·波罗眼中的大汗建都、新中国的航天城、新时代的旅游胜地),会东·老君滩(金沙江和长江漂流探险队),冕宁·锦屏(新农村建设和雅砻江水电资源开发),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遗存),普格·螺髻山(“冰与火之歌”——第四纪冰川和火把节,大凉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甘洛·德布洛莫(毕摩文化——彝族人的精神世界)和凉山·高山(对大西南的的探索与)。“最后又以‘彝人之歌’作为全书的总结,将焦点对准走出大凉山的彝族音乐人。”李迪斐介绍,当下,在流行歌曲同质化倾向明显的潮流中,彝族音乐人的创作辨识度极高,他们音乐的灵性和天赋,流动着只有山歌才有的纯朴的优美。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包括“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吉克隽逸、莫西子诗的音乐故事,他们是彝族文化走向全国的优秀代表,也是大凉山美好明天的缩影。
作为书中所提及的凉山人物代表,莫西子诗如此写道,《凉山纪》把他带回到了朴实无华的凉山岁月,“在那里,我的父老乡亲用有力的双手耕耘,汗水滴落在土地上,长出的粮食让人安稳踏实。”
尽展深广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人文关怀
“这本《凉山纪》所描述的远不止凉山的地理风貌,更是关于凉山人的故事。”李迪斐表示,作者何万敏的足迹与历史之道合辙、合股而绞缠,由此托举起扎实、丰满、感人、绵延的叙事。在书中,他用“历史微观写作”的方式把这方土地跟生活在那里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联系了起来,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也从一个个寻访者口中的讲述,了解在大山里的他们,作为个体普通却不平凡的生命“踪迹”。
巧合的是,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举办地,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邛海边,这里曾是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的革命圣地,西昌更有“月亮之城”“航天之城”的美誉。在《凉山纪》中,作者在“西昌·邛海”章节中写道,凉山州境内的安宁河谷,在以西昌为中心的中游地区形成开阔的谷地,这就是安宁河谷平原,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川西南最大的河谷平原,换句话说,正是奔流不息的安宁河水给予了安宁河谷平原的人们以哺育和洗礼,应验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的不老箴言,而到了西昌,最不能错过的便是邛海。
谈起该书,作家伍立杨认为,何万敏笔下的凉山,充溢地理的玄机,大气磅礴,悠远深沉,生动活泼,是一部徐徐展开的人文地理笔记,有着深广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人文关怀。从未去过大凉山的作家叶开感慨,他已经被大凉山的神秘所吸引。“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大凉山!一个人,一个黄昏,在历史中的路上,这画面多么深邃。”
或许正如何万敏在书中后记中写道的,大山无声地锻造着人的禀性,以坚韧与毅力诠释了另一种美景。它们的身影连同生命,与江河和大地融汇,尽管每一次的起点与终点,都需经过艰难的跋涉。凉山这片大地的魅力于我而言正在于此。“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语言也许粗陋却真挚坦荡;我用凝视的方式和凉山相守相望,避免陌生得互不相认,擦肩而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