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眼界周刊】数字虚拟人要替代真人?

2022-01-16 15:31:1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元宇宙”已经成为当下热词,人们对未来科技充满无限遐想。而在近日,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更反映了人们对新技术、新业态的一种好奇与尝试。那么问题来了,在不久的将来,虚拟人真的可以替代真人吗?虚拟人技术还会在哪些领域得到应用?这项“黑科技”所面临的问题又有哪些?

虚拟人“出圈”成网红

公司年度新人奖揭晓了,但它并非真人,而是虚拟人。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魔幻,然而它已在现实中上演。日前,万科公司员工“崔筱盼”获得了2021年度公司优秀新人奖,她瞬间走红网络,原因是她并非真人,而是数字化虚拟员工。说起这位虚拟人“崔筱盼”,她有着年轻女性形象,在公司中的主要工作是快速监测各类事项的逾期情况和工作异常、通过邮件向同事发出提醒、推动工作及时办理等。

据万科公司介绍,“崔筱盼”是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础上,依靠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渲染而成的虚拟人物形象,目的是赋予人工智能算法一个拟人的身份和更有温度的沟通方式。

此番“崔筱盼”出圈,让数字虚拟人的热度瞬间提升,不少网友调侃道,“珍惜和真人同事内卷的日子吧,他们至少还是个人”。人设不会崩塌,还能不断进行后期改进,这就是数字虚拟人最为“可怕”的地方。

其实对于数字虚拟人的概念,人们早已不陌生,最早可追溯至计算机动画技术诞生之初。2007年Yamaha的以语音合成程序为基础开发的音源库,包装了首个虚拟偶像初音未来,这个二次元少女风靡一时,成了当时一批青年人群的虚拟偶像。

如今,数字虚拟人技术经过更新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日常生活。除了“崔筱盼”,还有快手推出的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活跃在社交平台的虚拟人“AYAYI”、上海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小浦”等,而近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在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与真人歌手对唱。

早在2021年6月15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就举行“华智冰”成果发布会,宣布“华智冰”正式“入学”,这正是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对于数字虚拟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虚拟人从功能和价值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播传媒类,比如虚拟明星、偶像、网红和主播;第二类是专业服务价值类,比如虚拟专家、医生、教师、员工;第三类是生活陪伴类,如虚拟宠物和亲属等。虚拟人在传媒、娱乐、政务、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多个领域都拥有广阔应用空间。

“元宇宙”重要载体?

在以往的观念中,虚拟人多以游戏、动漫形象为主,虚拟人的应用场景也大多在影视娱乐领域。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内容生成,语音、视觉识别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使得虚拟人的制作更简单,交互性更强,虚拟人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实现突破。

此外,虚拟人的诸多优点也有目共睹,例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作质量标准化问题,并能更广泛地覆盖服务人群。同时,商业价值、资本力量也在推动虚拟人快速发展。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智库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当前虚拟人产业处于前期培育阶段。

近期火遍网络的“元宇宙”概念,则无疑给虚拟人技术发展又添了一把火。有专家指出,数字虚拟人是现实与元宇宙场景链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虚拟人不仅是元宇宙的原住民,还是自然人在元宇宙中的数字化化身,它将成为我们在元宇宙中自我呈现与形成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成为人和人、人和物的交互载体。

可见在未来,数字虚拟人的应用和发展必将开启加速模式,与此同时,不少互联网企业也正在加大虚拟人领域的投资布局。工商信息平台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资本从2019年到2021年针对虚拟人有多起投资,仅2021年至少4起。不久前,百度公司发布了数字人平台——百度智能云曦灵,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多种数字人生成和内容生产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虚拟人的兴起折射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车里的虚拟驾驶员,手机里的虚拟助手,家里的虚拟管家,商场里的虚拟导购,机场、地铁里的虚拟引导员,餐厅的虚拟服务员。虚拟人已经出现,或者正在实现不同领域的应用落地。同时,虚拟人也需要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对社会产生价值。只有真正帮助行业降本增效,数字虚拟人技术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各界才能享受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火爆背后“痛点”不少

眼下,虚拟人技术虽然迎来一波热潮,但也不得不面对客观现实,那便是商业模式还未成熟。目前虚拟人应用的成功案例仍属少数,在特色和人设方面被人们所熟知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专家指出,虚拟人技术当前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所有生产环节都分布在不同公司,做一个虚拟人,需要整合很多公司的能力才能完成。并且制作虚拟人,大部分仍采用3D建模和动作捕捉等传统方式,这样可以生产出电影画质的虚拟人,精致细腻,但成本很高,产能不足。

此外,虽然从业者众多,但如果想研发自己的虚拟人,很多人仍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找谁。有业内人士指出,要解决虚拟人产能不足的问题,有效方式是大平台联合产业链共建生态,最终产生飞轮效应,降低成本。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若虚拟人的制作成本“平易近人”,那时或会出现大批虚拟人融入人类社会的情景。不过问题又来了,曾有专家指出,虚拟人的伦理问题值得关注,此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换脸”风险一度引起人们的警惕,而虚拟人对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有专家提示,要警惕虚拟人在学习过程中将偏见与恶意“反哺”给人类。此外,人类可能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即跟虚拟人互动的时间达到甚至超过跟真人互动的时间,有些人可能会沉浸于虚拟世界,或者从虚拟人身上寻找主要的情感依托,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在跟踪技术的同时,尽快更新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让社会管理、伦理道德与技术发展相协调。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