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张舒 杨子葶
“我就两手一伸,孩子们一人抓我一个手指头,我不能把所有的孩子全部抱起来,就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靠在我身边。”每天早上,杨守伟来到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看到“妈妈”,争着抢着让她抱。无法拥抱每一个孩子,她就伸出手指,让孩子们每人握住一根,这是她和孩子们独特的亲近方式。
今年51岁的杨守伟,是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2000年,杨守伟第一次走进福利院的大门,那时的她,也没想过会在这里一待就是22年。20多年来,1029个孩子曾扑进她的怀里,趴在她的肩头,呼喊过她“妈妈”,而她也从一位专职护理员,成长为这所福利院的副院长。
杨守伟跟孩子们做游戏
一声声“妈妈”的呼唤
给了我最大的勇气
直到现在,杨守伟也未忘记初见孩子们的心情,强烈的震撼让她久久回不过神。这里的孩子,重残率超过90%,有唇腭裂、脑瘫、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还有甲肝、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杨守伟的工作,就是照顾这些孩子的吃喝拉撒。
面对这样一份工作,能否做好?起初,杨守伟的心里有过犹豫、退缩,可当她拉起一只只小手,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呼唤着“妈妈”,她的心立刻就软了。“既然他们叫我妈妈,我就要给他们温暖的怀抱,让他们成为有妈心疼的宝。”
16年前,杨守伟第一次见到晓玉,这个令她感到最揪心的孩子。2006年8月的一个中午,杨守伟下班回家后接到同事的电话,同事在电话那头哭着说:“杨姐,你快来吧,刚送来一个弃婴,我看了很害怕。”杨守伟心里想着,在儿童福利院工作,什么样的孩子没见过,害怕什么呀?
可当她第一眼看到晓玉时,差点叫出声来。孩子的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脸、脖子、前胸、后背、两腿,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着一片,跟鱼鳞一样,“鱼鳞”下边,到处是血口子,一道一道,密密麻麻,很多还化了脓,血水、脓水混在一起,散发出呛鼻的味道。
当时的晓玉,看起来大概两三岁,智力正常,但是不哭不笑,也不说话。身上的皮屑脱落得非常厉害,皮肤到处开裂,皮下组织大面积外露,稍微伸伸胳膊、动动腿,就连皮带肉扯得孩子痛苦万分。
查遍资料,却没找到具体的护理方法,杨守伟索性自己摸索:勤给晓玉洗澡,捧着温水,一点点洒在身上,让皮肤逐渐适应温水带来的刺激;每天涂3遍药,凡是开裂的皮肤,都轻柔地涂抹;为避免浮起的“鳞片”扯到有用的皮肤,都要尽早剪掉。
经过一年多精心护理,晓玉的伤口一个个愈合,身上许多地方开始有了正常肤色。而晓玉还为杨守伟带来一份特殊惊喜。有一天,杨守伟正给晓玉洗澡,晓玉突然看着她,叫了一声“妈妈”,手里举着毛巾的杨守伟愣住了,那声“妈妈”如此清晰,她听着,笑着,流出了眼泪,原来孩子会说话!
杨守伟为同事讲授护理经验
只要能把他们养好养大
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杨守伟的身上,能看到一位母亲的温暖柔和,也能看到一位母亲的坚强刚毅。“孩子们哭了,我根据他的声音去辨识是饿了还是不舒服,孩子不哭的时候我又担心,孩子为什么没有声音,为什么没有动静。”每一次上夜班,当孩子们入睡后,杨守伟就一刻不停地转着圈查看情况,整晚提心吊胆。那时的她,总盼望天快点亮。
喂奶喂饭、把屎把尿、值班值夜,杨守伟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孩子们占满。寒冬腊月,杨守伟为孩子洗尿布的身影在当时的老院长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第一次见到杨守伟是在洗刷间,她正在洗尿布,尿布当中沾着大便,但是她满不在乎。”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杨守伟的场景,潍坊市社会福利院原院长张新民仍记忆犹新。
22年前,杨守伟的专业护理基础近乎于零,工作纯凭同事帮带和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那时,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遇到罕见病例,就忙得手忙脚乱,慌成一团。这样几次折腾下来,自责、内疚、着急等情绪涌上杨守伟的心头。
但是她没有被压力击倒,而是迎难而上,抱来一堆堆护理专业的课本学习,没有时间,就用节假日顶上去;没有老师,就东奔西跑、四处求教。
“前几个月,我整理材料时看到一抽屉证书,才发现原来杨姐获得了这么多证书,可是杨姐自己都快忘了。”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养护科科员张永敏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杨守伟的每张证书,都和孩子们的成长息息相关,考取高级育婴师,是因为当时刚上班,怕照顾不好孩子;考取蒙台梭利教师,是因为发现孩子们需要早教知识;考取康复保健师,是因为孩子们需要康复。
四年多的时间,杨守伟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台梭利教师、社工师、社工督导等多项资格证书。
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家
杨守伟至今珍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小男孩坐在餐桌前吃肉火烧,他的婆婆紧紧揽着他,用勺子喂他喝豆腐脑。这个男孩叫健健,患有严重的唇腭裂,出生不久就被送到福利院,杨守伟给他起名为健健,就是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
因为吞咽器官不全,进食困难,健健进院前长期营养不良。一开始,杨守伟用汤匙一勺一勺把奶喂到健健嘴边,但是往往吃到一半的时候,奶就凉了,有的时候喂得多了,健健就会呛到,起初健健的每顿饭都是哭着吃完的。看着孩子哭,杨守伟跟着一起流泪,喂一顿饭,就出一身汗。
杨守伟想尽办法,反复实验,她尝试用干净的针管装上新的点滴软管,把奶均匀推到孩子的舌头上,健健很快掌握了吞咽技巧。有了定制的“吸管式”奶瓶,进食难题得到解决,健健的体质也明显增强,还去北京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
为了让健健感受到家的温暖。下班后,杨守伟经常带着健健回家过周末,带他去超市买东西、到书店买书、外出旅游、参加社会活动。2013年,健健进入附近幼儿园就读,他乖巧懂事、活泼好动,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2015年8月,当得知一个家庭要收养健健时,杨守伟既高兴又难过。临行前一天,杨守伟最后一次把健健带回家里,那一晚,健健玩一会就跑到杨守伟身边,让她抱一会。晚上睡觉时,他的脸紧紧贴着杨守伟。
第二天,杨守伟没有去送健健,去送的同事打来电话,健健在电话里哭着说:“妈妈,我想你了,我还带着你的照片呢。”听着健健的哭腔,杨守伟的泪水再一次止不住地往外涌。
对儿童福利院的“妈妈”们来说,最盼望的就是给孩子找一个安稳幸福的家,可真把抚养多年的孩子送走,又是那么不舍。20多年来,在杨守伟和护理员“妈妈”们的关心关爱下,467个和健健情况差不多的孩子学会了说话、吃饭、走路,被爱心家庭收养。“我们忙着给孩子做手术、做康复、提供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有一天能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杨守伟双眼红肿,哑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