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文旅周刊】文化浸润沃野 赋能乡村振兴

2022-01-20 09:25: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临近年关,山东各地的非遗手艺人忙碌了起来,以虎头鞋为代表寓意着美好的手工艺品备受青睐,也让村子提前进入忙年阶段。这是当下齐鲁大地上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乡村是厚植传统文化的沃土,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除了来源于乡村的众多非遗项目,艺术创作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在齐鲁乡村大地上铺展开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梳理我省2021年乡村文化振兴进展情况发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实现繁荣发展,文化浸润沃野正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中我岛民俗文物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乡村里的辞旧迎新

农历新年前后正是乡村里繁忙且热闹的时候,在非遗项目集聚的地区更是如此。去年底记者在德州市夏津县采访时,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晓芸正带领员工赶制一批客户急需的订单。农历虎年将至,虎头鞋、虎头帽等非遗产品格外受欢迎,除却这一特殊的年份原因,不容忽视的则是当下非遗项目逐渐走入大众生活的现象。

事实也的确如此。近期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不论是以贾家洼傀儡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还是以前街舞龙为代表的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都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张罗着春节期间的排练与演出事宜。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曾在一方水土流传百年的传统技艺正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且正搭载直播等平台实现传承与传播。

以非遗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乡村技艺打造成乡村记忆的实践正在山东大地上推进着。记者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积极搭建乡村非遗宣传展示展销平台。2021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开展期间,全省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共计520余场次。此外,组织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和山东省非遗购物节,帮助更多非遗产品走向市场。据悉,活动期间,全省各地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线上、线下活动达460余项,全省共有308家线上店铺和1006家线下店铺参加本届购物节,其中非遗工坊344家,涉及非遗产品共4772种,涵盖685个非遗项目。

在推进乡村非遗展示与展销的同时,我省也启动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工作,挖掘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的非遗资源,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涵养文化生态,推动文化振兴。

播撒文化振兴种子

乡村文化振兴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也离不开以文物为代表的载体。在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我省组织乡土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的推荐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逐步推动文物古迹走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活动,鼓励引导当地群众把保护乡土文化遗产变为一种自发习惯。

推进过程中,乡村文物保护利用也走出了因地制宜的特色化路径。在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既是乡愁文化的寄托,也是保护化利用的新载体。近年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文物保护安全员史彩友组建了海草房专业维护修缮队伍,聘请了4名懂得海草房苫盖技艺的老人作技术顾问,按照传统工艺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海草房进行全面维修。

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物,海草房的留存与保护,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其历史文物的价值,不断活化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以达到记住乡愁、历史教育和提升人们精神文化内涵的目的。源于此,史彩友在村内建设了地下交通站纪念馆、卫国将士纪念馆和一处革命烈士故居纪念馆,打造独具海草房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文化旅游景观带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并将一万余平方米的海草房建成中我岛民俗文物博物馆,展出17000多件具有胶东沿海民俗特色的历史文物,让村民和游客在此能重拾一段历史和乡愁记忆。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海草房这一特色传统民居,中我岛村让古老海草房变身景观带,在文物保护化利用的同时留住了乡愁文化。“目前,我村已开发出黄海齐鲁花园、望海山庄等5处休闲度假小区,打造生态花园4个,配套建设超市、药店、饭店、旅馆等沿街商铺60余家,建成2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7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吸引省内外常住人口达2000多户、5000多人。每年约有10万人次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史彩友介绍。

中我岛村的蜕变是当下乡村文化旅游振兴的真实写照。据悉,2021年,革命纪念场馆成为我省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网红打卡地”,而革命旧址参观热度提升也带动了乡村旅游。

“文化密码”焕新乡村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21年起,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实施,用典型引路的方式以点带面,带动实现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注重发挥民间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促进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产业。去年,我省8家单位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2家单位被省文旅厅命名为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1年,我省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均等化配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在现有公共图书馆提供阅读服务的基础上,以财政投入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逐步实现阅读便捷化、均等化、社会化,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建成城乡书房360余家。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同时,我省也不断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精准聚焦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积极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结合全国“村晚”新春大联欢活动,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此外,积极推进“智慧图书馆”、山东公共文化云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加强线上公共数字文化内容更新,积极推送更多优质数字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各地群众文化活动风采,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非遗产业为着力点,以文化惠民为目标,我省在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盘活资源、统筹布局,让文化浸润沃野,赋能乡村振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