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相貌平平的张杨,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然而,做到“毫不起眼”,正是长年战斗在刑侦一线的公安民警必须“修炼”的“基本功”。在重重迷雾中抽丝剥茧,依靠蛛丝马迹侦察追踪……从警十二年,“85后”民警张杨身怀“十八般武艺”,他是济南市公安局长清区分局最年轻的刑侦专家,是同事们眼中沉迷“武学”的“武痴”,是刑侦路上初心不改的追梦人。
年轻的刑侦“老兵”
张杨从小就有一个警察梦。2009年,从山东警察学院毕业后,他被安排到长清分局刑警大队,从事一线刑事侦查。在大学里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他,思维缜密、目光沉着,在案件侦办过程中,总能冷静地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迅速找到突破口。“事实上,抓捕只是破案之前一瞬间的事情。真正困难的是前期确定嫌疑人的侦查过程。”张杨说。
2017年夏天,长清区发生两起飞车抢夺案。经侦查,办案民警锁定了一名戴头盔骑摩托车的嫌疑人。张杨和同事根据这一线索,调取筛查了大量的监控数据,将嫌疑人的活动范围缩小到了老城区一片,但限于其他线索,进一步的调查陷入僵局。
“当案件推进不下去的时候,传统刑侦手段往往能发挥奇效。”学生时期的张杨是个理科生,数学是他的强项与最爱。张杨说,研判案情如同解方程题目,把嫌疑人当做未知数,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解出即可。张杨重新梳理线索,列了一串问题:嫌疑人从哪个方向来,如何选择性作案、车辆有什么特征……整合前期数据,分析作案特点,他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在重点排查区域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走访了大量的群众,通过各种线索的碰撞比对,成功确定了嫌疑人身份,案件顺利告破。
当有限的监控视频条件难以确定嫌疑人身份时,张杨总有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2019年农历春节前夕,长清城区有六个小区的多家储藏室在同一晚被撬盗,一时间,辖区群众人心惶惶,众说纷纭。接到警情后,张杨第一时间联系现场出警民警,了解了大致情况后,他在脑海中迅速将多个现场串联起来,推演、刻画出案发现场的原始状况。“面对多个小区周边四通八达的道路,张杨仔细推敲,反复演算,从中抽取出嫌疑人最有可能选择的路线,调取监控分析研判。“大数据时代,一条信息可以关联出一张信息网,一个点也能带出许多面。”一个案件中的前期研判方向如同指南针,从海量图像、视频影像中寻找线索,锁定正确目标,看似“简单”,却极度单调、繁琐。需要优秀的记忆力,更需要耐心和一双“火眼金睛”。
凭借着丰富的侦查经验,借助科技侦查手段,他很快确定了两名嫌疑人身份和驾驶车辆的基本情况,迅速通报给了现场出警的民警。“小张,我这边现场还没撤呢,你这破案效率太高了!”正在现场的同事连连惊叹。
让影子“说”出真相
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责主业。在数年如一日的工作中,张杨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破案本领,长清分局侦办的各类大要案、系列疑难案件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除了大案要案,辖区群众更关心的,是身边的民生小案。2021年,长清分局成立了打击“两盗”(盗窃电动自行车案、入室盗窃案)工作专班,张杨也是成员之一。
去年8月中旬,长清辖区居民徐先生来到新城派出所报案,称7月初自己的一辆电动车在港基城市广场附近被盗。由于案发时间已过去一个多月,嫌疑人也早已逃之夭夭,很多线索被灭失。张杨和同事多次到案发现场走访调查,调取周边摄像监控,坐在屏幕前一帧一帧查看犯罪分子的踪迹,从海量的图像、视频影像、网上信息中寻找线索,锁定目标。在他的手上,不会说话的摄像头成了无处不在的“照妖镜”,运用科技让罪犯无所遁形。
那段时间,每晚一闭眼,张杨脑子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视频画面,“找不到头绪,无法安心睡觉,尽管躺在床上,思维却没有停止运转。”大量的运动轨迹在脑海中分析筛选,想到一点线索便在电脑前不断核实。
靠着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眼线”,通过反复比对同期发生的多起类似案件,他精确地还原出疑犯逃跑的每个路口、每条小巷……为案件提供了完整的证据链。在经过半个多月不间断的摸排分析后,10月初,张杨和同事们在长清文昌街道燕王村将嫌疑人抓获,并当场查获嫌疑人盗窃的四台电动自行车。
得到破案消息的徐先生来到公安机关,高兴地握着民警的手:“车子被偷了这么久,本来我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办案民警真把案子给破了,太厉害了,给你们点赞!”
有时视频侦查在破案时发挥的作用不大, 直观的视频资料在破案后却能为案件提供完整证据链。在一起凶杀案的侦破中,由于嫌疑人一人供述证据单薄,说的证词无法确定是否真实,需要寻找视频监控进行印证。现场附近没有监控,张杨只得外扩搜寻范围,调取了附近20多个监控视频后,与同事加班加点、马不停蹄地不断重复调阅、查看和分析。
“看了20多个小时的监控后,终于在其中一处监控中找到嫌疑人骑着驮有尸体编织袋的电动车拐进了一侧胡同。”不同于一般的看视频、看电影,图侦需要全神贯注,精力高度集中。“这中间必须一直盯着监控视频,目标在画面中极小,看得眼睛又酸又涩。”
大数据时代新武器发威,摄像头记录事发经过,让“罗生门”变得有迹可循,一次次让影子“说话”的背后,是张杨们根据经验筛选出的有用线索。
一身“毛病”一颗“匠心”
刑侦工作的特殊性,让加班熬夜成了常态,每次破案的背后,是张杨与同事们一次次从黎明到深夜再到黎明的守候。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无规律的作息时间,年纪轻轻的张杨落了一身的“毛病”——腰椎突出、颈椎麻木,视力也逐年下降。在调查一起高速公路服务区盗窃案时,连续三天不眠不休的超负荷工作,张杨的颈椎突然不能动了,头晕目眩一头扎在了办公室沙发上,晕了过去。同事见状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在办案过程中,张杨不止一次因为腰椎突出严重到不能动被急救送医。同事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拼?”他说,自己也想保护好身体,可破案是警察的天职,“身体再难受,只要案子一来,需要冲锋一线的时候,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什么都忘了。”
“从最初为了兴趣所在工作、为了职责所在工作,到现在为了坚守初心工作、为了回应百姓关切和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工作,我越来越能理解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期待。”张杨发自肺腑地说。凭着对刑侦工作浓厚的兴趣和执着专注,张杨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民警。他秉持一颗“匠心”,发扬“工匠”精神,靠着细心、耐心,利用智慧、经验,尽可能地把每一起案件的侦查做到极致。
赤胆忠心写忠诚,一心为民践初心。从警十二年以来,张杨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50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60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个人嘉奖四次,被评为济南市公安局优秀侦察员、全市优秀人民警察。在2019年公安部“云剑”追逃行动中,张杨依靠自己丰富的经验,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手段,抓获逃犯二十余名,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年度追逃工作成绩突出个人”。2022年1月,山东省公安厅授予张杨“齐鲁警察之星”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二等功。
在同事们眼中,张杨工作时的那股子钻劲,如同一个沉迷“武学”的“武痴”。爱好踢球的他,则将每起案件看做一场球赛,带着线索朝真相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