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非遗周刊】舞出非遗保护新天地

2022-05-14 08:17:1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作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种类繁多、极具代表性的秧歌、鼓舞等歌舞形式在沿黄河两岸地区不断繁衍发展,成为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济南市商河县,千百年来,众多歌舞类非遗项目在此凝聚发展,赓续传承。如今,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成为地区文化对外展示传播的一张名片,亦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由此,商河正通过鼓子秧歌等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逐步将弘扬推广非遗文化的布局一一搭建,构筑起地区文化建设的品牌与标志。

花鞭鼓舞特色非遗队伍在活动中进行展演 本版图片来源:商河县文化馆 

齐鲁文化的骄傲

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之上的商河,在母亲河的浸润下,不断从大地汲取力量,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土地的广阔与富饶亦反之影响着这片热土之上的人们,并塑造了其勤劳坚韧的性格与豪爽勇敢的气魄。起源于商河的众多民间歌舞形式,便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变中,成为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鼓子秧歌的诞生与发展,与黄河流域浓厚的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鼓子秧歌是广大农民庆祝丰年、欢度新春的一种重要民俗活动,因其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既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 

秧歌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但以舞为主的歌舞方能称之为秧歌。在商河,鼓子秧歌是民间歌舞表演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此外,还有众多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歌舞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共同成为商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伞鼓舞、花鞭鼓、花棍、采茶等30余种歌舞种类依然在这里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频频出现在各类民间活动中。其中,伞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内涵最深邃,经过重点挖掘整理后,人们逐渐把“鼓子秧歌”作为“伞鼓舞”的代名词。

截至目前,商河共有商河鼓子秧歌和花鞭鼓舞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商河民歌、花棍舞等4项省级非遗项目,19项市级非遗项目和39项县级非遗项目。丰富的非遗资源为地区文化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商河亦以非遗为重点发展方向,不断通过一系列行动强化这枚特色“标志”。

2021年11月,商河县凭借鼓子秧歌非遗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再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商河自2011年以来连续3届获此荣誉。在日前发布的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TOP100名单中,商河县位列全国第12名,居山东省第1名。近年来,商河正不断提升以鼓子秧歌为核心的“商河非遗”作为黄河优秀文化的代表形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花棍舞作为商河县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加展演

舞出非遗新天地

由唐宋年间的武舞成型发展而来的鼓子秧歌,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不断焕发活力。如今,随着商河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拥有悠久历史的非遗项目便也跳动出新的生命脉搏。  

2021年11月,商河鼓子秧歌进校园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年度“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名单。将非遗带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带动非遗项目传播弘扬,也为其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目前,商河常态化、系统化的非遗项目教学模式已建立,并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  

在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带动下,“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当地得以广泛开展。非遗传承人、专业人员走进各学校,向学生教授传统非遗课程。在此过程中,商河的各类歌舞“强势”非遗项目大展身手,不断扩大传承范围,也为孩子们带来深入的传承体验。商河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留下孩子们操练鼓子秧歌时挺拔的身姿;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中,学习花鞭鼓舞的孩子将腰鼓敲得咚咚作响;怀仁镇中心小学校园里,孩子练习花棍舞时,一条条花棍迎着阳光不断飞舞……  

同时,商河“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亦不断丰富。非遗教学在走进校园的同时,不仅增强孩子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创作出优秀作品,助力非遗项目活化传承。比如,《俺跟爷爷扭秧歌》《盛世秧歌》等非遗精品节目在其中孕育而生。  

除了走入校园,商河的非遗教学课程也正在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与领域,不断带领更多的人与商河特色非遗碰撞出火花。鼓子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鼓子秧歌队员参加了山东省文化馆(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21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鼓子秧歌表演团体培训班。期间,商河县文化馆馆长徐静讲解了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及风格特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克圣亲自展示鼓子秧歌场阵和跳法,鼓子秧歌队员亦在现场进行手把手教学,并与其他学习成员共同交流……在一次次分享与教学中,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商河非遗,正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更广阔的舞台。

活化非遗传承

鼓子秧歌在当地俗称“跑(闹)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是汉代“百戏”的延续。《商河县志》如此记载曾经的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酒筵悦歌竞为欢会,凡三夜”……正是在一次次深入百姓生活的表演中,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非遗项目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于是,在每一次表演机会来临之际,时机总是被牢牢把握,商河非遗项目被不断呈现给更多的观众。2021年,济南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节目展演中,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花棍舞等舞蹈身姿展现其中,商河民歌、郭氏吹打乐、迷戏和采茶舞等7项非遗项目的演出队伍亦参与其中,展现商河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成绩的同时,亦将自身优势不断展示出来。  

用饱满的容貌展开商河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蓬勃之势,商河的鼓子秧歌表演也在走向更远的平台,用其中的气势与磅礴感染更多的人。在参与“国庆吃面 国泰民安”新民俗倡议开场活动、“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开幕式等活动的过程中,鼓子秧歌走上更大舞台。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举办的“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商河鼓子秧歌亦通过视频展播、直播等方式,走入全国百姓的视野。通过一系列以非遗项目为契机的举措,商河文化建设的知名度正在不断打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