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程祥
2017年,在山东章丘文祖街道,距离齐长城3公里左右的大寨村,3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发起成立了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致力于呼吁保护齐长城,整理齐长城历史,宣传齐长城文化。他们说,“大家更多是本着一份奉献精神去做这件事。”多年来,研究会成员已扩展到70余人,多是齐长城沿线的一些村民。日前,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对《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审议。这表示,齐长城立法保护工作已提上日程。
齐长城随地势而建,就地取石块修筑。锦阳关西侧城墙为目前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三位老人的决定
“这些老同志,对长城有感情,毕竟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方。对一些历史事件也相对比较清楚。”济南章丘区文祖街道大寨村原书记孙继昌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
8月10日的一场秋雨,让前往章丘区文祖街道大寨村之行在雨幕中完成。从繁华的市区一路向东南而行,青山连绵,云雾缥缈。车子驶进大寨村,随地势而建的一座座古朴的民居映入眼帘。蜿蜒的道路旁,降雨让流经村子的一条小河水流增势不少。在文祖街道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汽车在一座名为七圣堂的历史建筑前停下。
在七圣堂一旁,透过两扇红色的大铁门,可以见到一处院落和几座平房。如果不是门旁悬挂的“济南市章丘区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的木牌,除了本地人不会有很多人将这座小院和齐长城联系起来。从侧面的一扇红色小门进入院子,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三位发起人中的孙继昌和张福成。
“目的和宗旨,无非就是启发大家保护齐长城的意识。”孙继昌告诉记者,2017年,在章丘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他与同村的张福成以及东村的孙廷华,三位年逾花甲之人发起成立了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
孙继昌今年68岁,现担任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孙继昌22岁时便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先后担任村书记30余年,2018年正式退休。“他们(张福成、孙廷华)以前都发表过关于齐长城的文章,也都是齐长城文化爱好者。”临退休之际,孙继昌把目光定在了村南2.5公里处的齐长城。
今年78岁的张福成是三位发起人中年龄最长者,现为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平时常在办公室为齐长城保护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工作,梳理史料,撰写文章。
“现在我们已经有70余名会员,基本上都是章丘区齐长城沿线村庄的负责人,以及爱好传统文化、长城文化的老同志们。”孙继昌说:“大家更多是本着一份奉献精神去做这件事。来一天也就十几元的补助,不超过20元。”
孙继昌、张福成向记者介绍齐长城与大寨村的历史
齐长城与古村
“大寨村便是因齐长城而设。”在文祖街道大寨村,记者在与孙继昌、张福成等村民的交谈中,以及孙廷华的文章中,获悉了更多关于齐长城和这座古村的历史。
孙廷华在《南大寨访古》一文中写道,“章丘版图上有南、北两个大寨村,北大寨位于黄河南岸,古来是章丘北疆的战略要地;南大寨属于文祖街道辖区,离齐长城‘锦阳关’两公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南疆。”
“大寨村,过去叫大驿。驿站的驿,顾名思义,就是具备驿站的功能。最早的名字可能是这样的。”孙继昌说,大寨村之名,与古代齐长城著名的关口锦阳关的驻军密切关联。“村子南面修了齐长城,还修了一座重要的关隘——锦阳关,就有驻军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齐国在锦阳关囤重兵把守,叫大寨。在我们村北面的三德范村还建有小寨,相当于大寨的后勤机关。”孙继昌表示,秦朝建立后,“此前作为军营的大寨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守候关口的兵将撤离,营盘废弃,大驿的老百姓便搬进兵营居住。‘大寨’便成了村名。”孙廷华写道。
记者得知,在古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寨村一度非常繁华,曾名“大寨店”,有“七十二店”的说法。“锦阳关位于齐鲁古道,东、西边均为连绵起伏的山峦,只有村子这里地势平缓,利于车马行驶和行商。”明清时期,作为交通要道的大寨村尤其繁荣。孙继昌说:“当时号称‘七十二店’,实际上远不止。”
无论是大驿、大寨还是大寨店,村子虽数易其名,但历代村民们却一直在这片长城脚下的土地上成长、生活,见证一段历史,也融于一段历史。
锦阳关为齐长城三大关隘之一,于2005年重建完成
汇编文化期刊
“锦阳关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的边线上。”8月10日,在大寨村村民、村委委员黄立兴的带领下,记者登上锦阳关,见到了蜿蜒在青山云雾间的齐长城。
记者了解到,锦阳关曾遭到侵华日军的炮击。如今的锦阳关,乃是在原址旁重建的,2004年建设2005年完工。墙体所用石块与齐长城一样,均为就地取材的当地石材筑成。
黄立兴告诉记者,锦阳关西侧的齐长城城墙,是当地“保存最完整的一段”。2019年,锦阳关西侧长城完成修缮,今年,东侧长城也开始招标,计划陆续开展修缮工作。
“2018年的时候,我和几位老人(孙继昌等)曾一起走过。”锦阳关上,黄立兴站在城墙垛口处,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头,对记者说起与几位老人一同探寻齐长城遗址时的经历。山峦郁郁青青,长城那端在烟雨中折返,沿山势伸展隐匿于山间。远处,有两位游客撑着伞,冒雨在长城上走走停停。
“齐长城是沿线人的骄傲。”孙继昌说,千百年来,因为自然、人为等因素,如今“有些地方快看不到长城的痕迹了”。于是,呼吁对齐长城遗址的保护与修缮,成为他们首要的工作内容。此外,如何传承齐长城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齐长城,带领当地群众致富,也成为他们所关心的研究方向。
为了系统地宣传齐长城文化,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每年都会把会员们的相关研究成果汇编为一本会刊,至今已经出了4期。“最少也得印300份,分发给区里、街道的相关领导,以及齐长城沿线村庄的负责人和爱好长城文化的村民等,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执著地“守护”
今年7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对《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审议。《草案》中提到,齐长城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属地管理的原则,维护齐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历史风貌。此外,在齐长城的研究利用上,鼓励多个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开展齐长城相关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得知,虽然每年刊印的会刊数量不多,但毕竟没有专门的经费,几百本会刊“再省也得至少花费5000元”。此外,“老同志们能写,但不会使用电脑,无法自己转化成电子版,到时就得专门找年轻人帮忙,或者花钱让印刷厂来录入。”孙继昌说,村里的年轻人放假时,“会过来帮下忙”。
“街道给配了一台台式电脑,还有一台打印机。”孙继昌告诉记者,“会员都是兼职,有活动了就会通知他们参加,会刊的编写上他们也会踊跃投稿。”此外,作为一个古村,大寨村近年也比较重视古村的保护。“一些老房子还保存着原貌。每年村里都会来几批大学生,来了解村子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