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元德
12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义务教育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省教育厅从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着手,着力深化改革、提升质量,不断回应群众诉求,提升教育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义务教育领域聚焦了十件重点民生攻坚事项。
为学校办学“立规矩”
3月份,我省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探索建立了“线索归集—转办督办”“流程指南—整改反馈”“动态监测—随查随访”“量化计分—责任追究”系列配套制度,创新机制打出规范办学“组合拳”。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年内向各地转办违规办学行为线索56例、督办举报4例,予以调查处理,有效维护了良好教育生态。
实施“强镇筑基”行动
3月份,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了教育强镇筑基行动,遴选确定了65个省级试点乡镇,覆盖乡镇驻地中小学226所,省级财政安排9000万元予以专项扶持。启动以来,各级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实施条件改善项目677个,实施教改项目222个、研发特色课程629项,组建教研团队249个、开展教研活动649次,培训教师1.7万人次、补充交流优秀师资1226名,乡镇驻地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目前,我省是全国唯一获教育部支持的乡村教育振兴建设试点先行区。
实施“强校扩优”行动
今年,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编办等4部门启动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推动教育结对协作。以优质学校为着力点,通过组建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区域间结对帮扶等,建立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协作关系,促进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改革、共享互通。比如,青岛市共组建83个教育集团,辐射普通中小学271所;潍坊市城乡学校结对316个,覆盖被帮扶学校学生14万人、教师2.3万人;济南市市中区组建20个基础教育集团,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强校扩优行动的深入实施,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满足了群众就近“上好学”的教育诉求。
实施教育强课提质行动
我省制定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程、优质课例,培育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练好学校教育“内功”。目前,一批教改成果已落地开花,淄博市、威海市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潍坊市、省实验中学等单位被遴选为新课程新教材国家试验区,诸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今年,我省实施科学幼小衔接行动,小学实行“零起点”教学,对违背教育规律、过早开展知识教学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坚决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格中小学招生管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入学,禁止通过考试、面试、面谈等擅自附加任何条件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审批地范围内招生,报名超过招生计划的,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招生;所有高中学校禁止跨市域招生,坚决遏制跨区域、掐尖招生乱象,消除家长的入学焦虑。
深化“五项管理”改革
以小切口带动大改革,我省统筹推进落实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将相关事项作为规范办学监管重点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印发了作业统筹管理工作通知,细化我省工作措施。面向16万义务教育家长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五项管理”成效达标率均在90%以上,认可学生学业减负成效的小学、初中家长比例分别达到97.87%、95.72%。
建立常态化学位资源供给机制
为有效应对生育政策调整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学龄人口结构性增长挑战,省教育厅会同公安户籍部门对市县两级学位供给情况进行预警分析。组织各地编制完善了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制定年度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详单。年内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分别达到240所、527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42万个,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保持“动态清零”,幼儿园“入学难”问题基本化解。
推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今年,省教育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课后托管工作机制,在学段上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在保障上明确了多渠道经费保障措施,在激励上明确了参与教职工补助政策,在资源上打开了第三方引进的大门,在内容上由“托管服务”向“素质教育”提升,全方位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提档升级,课后服务已经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新名片”,成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截至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应开尽开、有需求的学生实现了应保尽保,惠及826万名中小学生,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充分挖掘自有师资、利用校外资源力量,供学生选择课程达到100门以上。
义务教育招生“全网通办”
着眼解决群众为子女报名入学提交资料多、跑腿排队难的问题,我省取消了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同时打通了户籍、房产等居民数据信息接口,以县为主建设(升级)义务教育入学网上报名招生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今秋招生,所有县(市、区)均实现群众为适龄子女报名入读义务教育学校“零跑腿”办理,超过70%的县(市、区)实现了报名“零证明”、资料“零提交”。
关注关爱特殊群体
在关注贫困家庭儿童方面,我省将低保边缘家庭等低收入人口学生、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特殊困难学生认定范围,精准识别29万余人予以重点资助。关注孤困儿童,推动建成10所博爱学校,招收孤儿、困境家庭儿童等937名,予以集中食宿保障、个性化教育关爱。关注残疾儿童,联合省委编办等6部门出台特殊教育部(班)、特殊教育幼儿园、特殊教育学前部(班)3个设置指导标准,为中小学、幼儿园和医疗、福利、康复等有关机构实施特殊教育提供政策支撑,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填补了我省特教工作一大空白。
|聚焦|
进一步落实“双减”
“落实‘双减’要求,实现‘双减’目标,校内质量提升是根本、是关键。”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龙成表示,只有把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未来,我省将以质量提升促“双减”落地,组建中小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依靠专业力量,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指导。制定分学段、分学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将课程作为质量提升的主抓手,着力深化课程改革。
同时,着力将校内课后服务打造成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推进“课后托管”向“素质拓展”转变。立足“双减”政策实施要求和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好“减”出来的时间,着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好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文章。
我省还将组建省级教材委员会,修订中小学教学用书选用管理办法,完善选用职责,规范选用程序,压实选用责任,强力规范教材教辅读物选用管理,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强化教研支撑和典型示范,以优质教研、优质课题、优质课例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组建中小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争取“零证明”入学
据戴龙成介绍,今年我省统一组织各地建设和升级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平台,已经实现了群众为子女报名入学的“网上办”“掌上办”,其中70%以上的县(市、区)已经实现了报名入学材料“零证明”。
“以往到了报名阶段,群众要集中到现场去排队,资料准备不全的又要跑好几趟。如果遇到家长本人出差、在外务工等,靠爷爷奶奶准备资料、复印资料、跑部门开证明,更是难上加难。”戴龙成表示,现在全部变成网上报名,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静待录取去向。特别是“零证明”环境下,家长只需要输入子女或监护人身份证号码,即可实现所有资料后台自动调取校验、分配学区,完全免去了提交材料的烦恼。
据介绍,下步工作中,我省将组织各地总结2021年招生平台建设及应用情况,进一步发现不足、改进提升,与大数据、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及卫生健康等部门积极协调对接,加强数据共享和端口互通,争取在2022年秋季招生工作中,除特殊类型外,100%实现让家长凭一个身份证号码为子女办理报名、“零证明”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