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眼 > 内容详情

两河承文脉,余韵贯古今

2021-12-25 16:22:5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河水从厚土上奔流而过,滋养一片土地,孕育一方文明。齐鲁大地深受河流滋养,齐鲁儿女亦被河流深情哺育。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作为中国唯一同时被黄河、大运河流经的省份,山东身负推动非遗挖掘、保护、利用、弘扬的重任。12月23日至26日,“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以下简称“两河非遗交流展示周”)在泰安举办,在呈现新时代山东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硕果的同时,更对两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为沿线非遗交流互鉴提供良好契机。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大对两河流域非遗的传承利用,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传承人孙卫东现场展示锔艺

黄河、大运河共同滋养齐鲁大地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贯穿古今。黄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发源,流经9省区,在山东入渤海。黄河在山东穿9市而过,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许多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的戏曲、舞蹈、美食、民俗传说、手工技艺等文化形式就此诞生。两岸民间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河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烟火。

千年大运河涓涓不息,贯通南北,为河流两岸带来经济的昌盛和文化的繁荣。大运河自微山湖流入山东,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许多运河名镇伴河而生,因河而兴,成为名噪一时的重镇商埠。《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繁盛景象与市井风情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两岸的文化也随运河流经而丰盛,并形成一条非遗文化聚集的璀璨长河。

黄河与大运河在齐鲁大地交汇,共同哺育厚土与人民,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绵延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两河非遗交流展示周以“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为主题,是全国第一个融合黄河、大运河非遗集中共同展示的重大活动,对促进全省两河沿线非遗挖掘、保护、利用、弘扬,深入挖掘“山东手造”资源,加快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活动集中展示两河区域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现出山东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更为省内外两河沿线非遗交流借鉴提供良好的契机,在新时代奏响精彩的非遗乐章。

两河非遗交流展示周分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高端论坛三大部分,挖掘两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脉。

传承中活化古老非遗技艺

古人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并称其为“五行”。在两河非遗交流展示周中,“文明的赓续”展区便借鉴“五行”学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板块,对78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116名传承人参与其中。“金”板块以金属相关非遗技艺展示为主。千锤百炼,金石可镂。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对金属的锻打与锤炼中,不仅练就出高超的制造技艺,也形成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财富。传统兵器制作技艺展位中,济宁董氏古兵器排列成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皆有,可谓十八般兵器俱全。

在江北水城聊城,锔艺流传已久。老东昌孙氏锔艺传承人孙卫东,也是鲁班门细木作第六代传承人。他自幼便对古玩修复、修缮感兴趣,并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两河非遗交流展示周上,孙卫东现场锔补瓷器,吸引了众人的关注。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便是这项古老的民间手艺——锔艺。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破碎的瓷器经过锔艺修补,能恢复最初的使用功能,滴水不漏。

孙卫东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连接破碎瓷器用的锔子都是我自己用铜丝制成的,中间偏扁平,两头保持铜丝原本的圆柱状。”他拿起一段铜丝,用小锤用力敲打,一击之下,锔子便初具模样,“做锔子看似容易,但是没有老功夫,还真没有这一锤成型的手艺。过去,匠人先用传统的金刚钻,一点点钻出孔洞,再放入锔子。金刚钻的钻孔速度比较慢,现在,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工具也在发生改变。目前常用的电钻不仅速度更快,钻出的孔洞直径更小,修补好的器皿也更加美观。”孙卫东主要从事锔艺中的细活儿,对茶壶等瓷器进行精细化修补。在工作研究中,他总结出锔艺行当中锔件、补件、配饰等72种方法和136道工序,还创造性地研究出不少独门绝技,在文物修复等方面也作出不少贡献。

有力推动非遗工作持续进行

在“文明的赓续”展区,各类非遗项目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木”板块集中展示了以木制品为主的非遗技艺,如木雕、雕版及年画等。“水”板块则聚集了非遗中的酿造技艺。各种古法酿酒、酿醋技艺被保留至今,生产出的产品广受消费者喜爱。在济南泺口醋展位中,纯粮食酿造的食用醋在锅中沸腾翻滚,升起腾腾蒸汽,弥漫出阵阵醋香,吸引许多参展群众观看询问。在“火”板块中,传统琉璃烧制、雨点釉等技艺被一一展示,精美的琉璃灯散发出五光十色的夺目光彩,内画技艺将俊美山水盛入小小的瓶中……

在“土”板块中,泥塑、陶艺等技艺得以展示。鄄城砖塑展位前,砖塑造型灵动传神。“砖塑保持了传统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的特色,根据需求不同,造型也可以多变。目前一些仿古建筑、古迹建筑修复、乡村祠堂修建等都会用到我的砖塑。砖塑中也融合多种民间习俗,不同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鱼与汉字‘余’同音,鱼造型的砖塑便寓意年年有余。”鄄城砖塑传承人谢新建对记者介绍。

在“流动的文化”展区中,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进行组团展示,邹鲁礼乐、泰山石刻、临清驾鼓、台儿庄黄花牛肉面等95个非遗项目一一亮相,158名传承人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山东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果。

近年来,山东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有力推动各项非遗工作进行。今年,山东印发《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实施意见》,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明确了发展方向。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中也明确,山东将持续打好“黄河非遗保护组合拳”,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走在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