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台长”“卫生角长”“红领巾管理员”“饮水机长”“领读员”……一位四川家长在社交平台发文说,自己家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为班里的51名学生设置了53个班干部岗位。此事引发网友热议。(9月12日工人日报)
让人人都成为班干部,可不算新鲜事。早在2003年,媒体报道过吉林长春某中学700名学生大家都当“班干部”,管花草的有“花长”,管桌椅的有“桌长”,管窗台的有“台长”,全班38个人,个个都是“长”;全校700名学生,个个都是“官”;2020年,四川达州宣汉县某中学的一个班级就因为62名学生都是班干部而走红网络,当时班里甚至还设置电灯、风扇和所在楼层男女厕所管理员等职务。
看到这类新闻,笔者不由想起小时候过年,大人包饺子会洗出来几枚硬币分散其中。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就会被认为来年有好运。当时孩子多,硬币少,吃出硬币的孩子开心到不行,没吃出来的则会失望不已。后来为了能让每个人过年都有好心情,父母刻意“安排”几盘水饺,个个塞着硬币,吃者有份。之后,随着年龄增长,笔者和其他孩子吃到“硬币水饺”的次数越来越多,那份期待和雀跃感却越来越体会不到。
班级事务林林总总,53个班干部岗位覆盖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如果想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责任意识,那么用心可谓良苦。但另一方面,如果老师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公平”,许以各种“头衔编制”,对有些家长“安排位子”的期待有所交代,对部分孩子“出名露脸”的希望加以满足。笔者觉得,“人人都是班干部”绝非良策。
围绕教育公平所做的各种努力,教育者的这份智慧和善心应该给予肯定。每个岗位只要认真去做,孩子们就都能得到锻炼。可是不能否认,无论成人世界还是学校,岗位与岗位之间是不平衡的。比如班长和“窗台台长”,虽然都是“长”,家长能否一视同仁、平常心看待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由此带来一个结果就是,家长或者孩子对某一些岗位可能根本不上心,甚至敷衍了事。就像笔者小时候面对扩容了的“硬币水饺”,再也提不起兴趣,那“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初衷也就被消解了。
至于一些网友评论称“满足官瘾”一说,笔者觉得不宜套用成年人的评价体系来看待孩子。但是,不排除一些家长自带“官位”念想去互相攀比,要求孩子专门追逐班长、学习委员等所谓的“实权”岗位。那“人人都是班干部”设定的初衷可能会成为吹歪学风校风的推手。
其实,让学生们有存在感,并不一定非得通过设置班干部来体现。如果以类似志愿者的名义,诸如“饮水志愿者”“领读大使”等等,培养孩子的志愿者精神,同样能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一样能让人感到光荣。
让“人人有事做”,未必就是要“人人都是班干部”,成年人的“官念”大可不用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各司其职,只要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非要以“班干部”的身份来体现。如果可以用“人人都做志愿者”的精神赋能日常的班级服务,就像以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或许会更好。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