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各地感染人数上升,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幻阳症”。有人得知自己有同事“阳了”之后,总觉得自己喉咙痒痒的。上班根本不敢摘口罩,连喝水都减少了,还会专门跑到没人的地方喝。对此,专业人士表示,出现“幻阳症”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担心、焦虑、恐惧。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应该自己尝试调整心态,科学认识新冠病毒。
网友热议
“每天想着‘阳不阳’的事,做其它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一天总想着测抗原、测体温,担心自己‘中招’,又纠结是不是应该早点阳。”
全媒全解
特殊时期请别忽视心理建设
近期,随着各地感染人数上升,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幻阳症”。网友称“幻阳症”的“症状”表现为总觉得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参照感染症状,反复比对自身状况;忍不住测体温和抗原等。
所谓“幻阳症”,更多有戏谑调侃之意,本质上并非病症。从某种意义上说,“幻阳症”之类的现象,不过是精神压力的投射、是经验判断的失灵。最近一个时期,不少人身边亲朋同事陆续“阳了”,甚至好多都转阴了。在此大背景下,偏偏有些“决赛圈选手”依旧独善其身,由此也就难免有些疑神疑鬼、心神不宁了。人类,置于群体的大潮中,往往能获得一种隐秘的安全感。而若是一直“置身事外”,则必然要找出各种迹象、施加各种暗示,来证明自己“并无不同”。
虽说“幻阳症”是新名词,但不难想象就是幻想出来的症状,与阳不阳关系不大,除非已经阳了自己不知道。也就是说,“幻阳症”是部分人对当下疫情冲击的现实焦虑反应,并被放到互联网上而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理治疗师张黎黎表示,面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失去了“安全屏障”,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了未知、不可掌控的感觉,从而对复工复产产生了焦虑。“幻阳”是对未知情况的焦虑,属于正常反应,但过度焦虑不仅会对心理造成负担,还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一方面,过度焦虑让人仓皇无措、盲目行动。比如“未病乱用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在焦虑中产生“摆烂”情绪,放弃个人防护,认为“早阳早康复”,这些都是焦虑影响下的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焦虑还会对人的生理造成影响。
“极度焦虑的状态下,人体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头痛以及睡眠障碍,同时还伴随有心跳加快、胸闷、心慌气短,甚至有产生濒死感。”张黎黎介绍,过度焦虑的心理会让原本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身体器官产生诸多不适感,让人体产生更多内耗。
面对“幻阳症”,封面新闻评论文章指出,就心理偏好机制而言,一个不大不小的“坏消息”,相比于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的“未知”,似乎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项。这貌似很不合理,但事实确乎如此。一些场景下所谓的“幻阳症”,不过是投合了自己的内心所好罢了。不少人厌倦了和疫情纠缠的日子,心心念念,只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切。而“幻阳症”,提供了某种大结局式的解脱感。当然,这种臆想出的“解脱”,又往往直观体现为“身体的不适”“心里的焦虑”,复合而纠结。
我们不忍心随波逐流自陷于疫情洪流之中,又担忧“离群索居”反倒要承受更长的等待煎熬。听天由命太过消极,随遇而安又是一种太过稀缺的品质。说到底,人们还是更擅长被动接受结果,如果预料中的结果迟迟不到,那么注定要自我挣扎一番。一句“平常心”知易行难,要治愈“幻阳症”,只能靠强大的内心。
新京报则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认知局限性,人们对未知情况感到焦虑,不仅体现在疫情冲击方面,其他方面亦如此。老实说,各地防疫措施优化调整以后,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也有了较大增幅,并造成方方面面的冲击,有人为此感到焦虑,也确属正常。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心理焦虑并不会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因为“幻阳”而不当用药,那就真有可能威胁到个人身体健康了。尤其是恐慌之下,听信社会上、网络上新冠病毒防治“偏方”胡乱吃药,就有可能造成肝肾损害等严重后果。因此,“幻阳症”不可怕,没病也吃药才可怕;即便是真的阳了,也远远不如乱吃药的危害大。
张黎黎建议,在处于焦虑中时不必紧张,要科学面对。可以更多地从官方发布、权威媒体等正规渠道了解疫情相关的资讯,学习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科学用药,对疫情的发展建立正确的认识。对传言和“小道消息”要有辨别能力,不可轻信。此外,做好个人防护、做好合理的药品准备,有备无患同样可以减少焦虑。(刘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