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上传视频显示:一位老人去银行柜台提取养老金,却因不会写字,被银行柜员告知取不了钱,同时不允许家属代签。引发争议后,涉事银行承认了事件的真实性,表示后续会出通报,并对柜员进行了相应处罚。
不会写字就取不了养老金,此番做法未免有点不近人情。从银行的角度说,业务流程确有相关规定,工作人员也有理由照章办事,但既为服务部门,就要真诚为民、换位思考。比如,遇到不会写字的老人,银行方面是否可以专事专办,提供相应协助?是通过其他方式认证,还是工作人员写好模板,让老人照葫芦画瓢,亦或是允许家属在本人在场的情况下代签,都比冷冰冰地回绝要好。总之,服务人员多些耐心与理解,完全可以避免这场风波,又能给老人提供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这件小事也为我们提了个醒。应当看到,老年人办事受阻并非个例,不便也不仅仅体现在识字写字上。比如,有老人拿身份证去银行取钱,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需要用智能手机实名认证;有的去政务大厅缴纳医保费,又被告知不收现金。诸如此类的情况,本质上都是老年人没有跟上知识与科技的脚步。而公共服务机构重在“公共”与“服务”,这意味着不能丢下任何一个群体,应当考虑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需求。在技术更迭、照章办事的同时,保留兜底服务,让少部分人也能顺利办成业务,这才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近些年,城市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渐次铺开,而这不简单等同于把扫二维码换成手写登记、将线上办理变为人工服务,更重要的是转变服务理念,将敬老便老的心思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先行一步,比如在政务服务中心专门开设“老年人服务窗口”,在医院常设“帮老助残服务站”,为银行等窗口单位配备老花镜等小物件,等等。期待更多公共服务部门能够主动作为,这是守土尽责的题中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应有风范。
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一定意义上,今天的一切都是一种预演。让老年人感受有温度、更贴心的公共服务,值得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高源)
来源 北京日报